年关将至,市区的道路明显越来越拥堵,这不,出门坐上公交车,快半个小时才走了两站路。
于是闲看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车流,可是都在为过年忙活着?如今的都市生活方式,和故乡农耕时代相比,有了天壤之别,年的过法,也改变了许多,对“年味儿”无感的人,是否也和我一样,越来越多。
正这样想,车停站台,上来几个老先生、老太太,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个大蛇皮袋子,里面鼓鼓囊囊地装着些东西,费劲巴力地挪动着。
听他们和司机师傅一问一答,知道是结伴去年货展会上采买的禹州红薯粉条。
红薯粉条,这可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有魔性的食材了。
想当年,一入冬天,这“下粉条”可是我们家迎接新年的头等大事。
外婆是禹州人,她的饮食习惯里,固守着老家传统习俗,比如,别人家里平时都是蒸馒头,我外婆却常常在院里,支起铁鏊子“烙饼馍”,这烙饼馍需要“麦秸火”,于是去麦场里麦秸垛上掏麦秸的活,都是我擓着竹篮去的。
每年到十一月份,天气冷了,外婆就开始惦记着“下粉条”的大事。
“下粉条”的原料是红薯。我们村子在豫西山区一个小盆地里,村子很小,田地也少,不种红薯,每年“下粉条”用的红薯,都是当民办教师的妈妈,想办法买来的。
有时候从附近坡上别的村子里买红薯,有时候是其他学校勤工俭学“遛红薯”卖给老师们的,有时候,是汝阳山区姨妈家用架子车,送过来的红薯。
红薯拉到家里,外婆开始仔细挑,要选那些表面光滑、无虫疤、大小适中的红薯。
将选好的红薯装入箩筐放人水中,把泥土、杂质洗掉,再把红薯两头削掉。
然后外婆和妈妈就又拉着红薯们,去请磨坊给粉碎。
粉碎后的红薯,再用吊浆布过滤,过滤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得反复过滤两次。初次红薯渣相对稀一些,第二次就浓些,过滤后将过滤出的液体,进行沉淀。
当沉淀池内全部澄清时,把水排尽,撇出表层油粉后,把下层淀粉取出,吊成粉砣,曝晒。
从红薯变成淀粉,是第一次华丽的蜕变。
过滤精华之后被分离的红薯渣,也不能丢弃,那是喂猪的上好饲料。外婆每年都要喂成几口大肥猪,快过年的时候,也用架子车拉着到镇上卖掉。
过滤提取的红薯淀粉,就是“下粉条”或“茶凉粉”的原料。我读中学时,学化学反应,常常会联想起红薯的魔性,以至于到现在,还热衷在厨房中,进行各种“化学实验”,总是觉得,这做饭也是一门很具创造性的艺术,最初吸引我的魔力,就来自于琢磨不懂红薯如何就变身成了“粉条”,而粉条,如何又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
一块块粉砣,被吊挂在僻静处、背风向阳的树杈或过道里晾晒,这里不容易沾染灰尘。它们一个个静静地蜷伏在树枝或墙壁上,像美术课上的石膏头像,不知道在沉思什么,每次走过时,我都爱用手触摸粉砣那细腻的光滑,感觉它们很有质感、蕴含着神秘的能量。
等到快过年的时候,外婆和妈妈再一次套上架子车,拉着粉砣到外村“下粉条”的作坊去,请工匠制作纯手工的粉条。
工匠“下粉条”,也有好几道工序,首先是粉碎淀粉,然后是打浆糊。浆糊打好后,就开始漏丝。
漏丝这个工序,需要五个人合作完成,依次是耍面的、端瓢的、拨锅的、抽粉的、烧水的。
小时候看水汽氤氲的作坊里,一群人在忙活不停却分工有序,就像是在唱一台大戏一样有趣。
抽粉用的瓢,是用葫芦劈开做成的,底端有不同数量和形状的孔洞,长方形孔洞的漏瓢,可以漏出来宽粉,圆形孔洞的漏瓢,用来漏圆粉和细粉。每个人口味不尽相同,比如我就喜欢吃细粉。
漏粉需要极强的体力和手的稳定性,工匠将瓢上系的宽布条,固定套在自己的左手手腕上,右手捶打瓢里的粉面团,粉漏到锅里的开水中,被煮熟后,形状也固定成型,负责拨锅的工匠,就将其拨出锅,用凉水过一遍,挂起来晾晒。
从淀粉变成粉条,是红薯的第二次神奇蜕变。
一竿一竿的粉条,婀娜摇摆在冬阳下空旷场地中,晶莹透亮,绵绵不绝,像春风杨柳万千条,像春蚕盘卧丝缕缕,尽情地吊着村民们的胃口。
粉条晾晒到八成干,就可以打捆风干存放了。
存放在屋里的粉条,像柴草一样,貌不惊人、毫不起眼,外婆将它们搭盖在一块棉布下,冬天熬大锅菜时,用剪刀剪下一把,先用温水泡上发开,再加入油炸豆腐、红烧肉、大白菜等,一起慢慢熬炖,屋里弥漫着温暖的香味,端上饭桌,趁热吃,那滋味,软香筋道,到现在想起来,还是直流口水。
粉条也可以做凉菜,将粉条用凉水发开,配上红根绿叶的新鲜菠菜、焯熟的红萝卜丝,用蒜汁、小磨香油凉拌调和,成为“和菜”,吃起来特别爽口。
粉条还是孩子们的零食,冬天寒假闲来无事时,我喜欢抽一把粉条,坐在烤火的炉子旁边,将粉条一根根地伸到炭火上面,细心地烤,黑黑细细、坚硬干巴的粉条,经过烘烤,开始膨涨,变成白白胖胖的“膨化食品”,吃到嘴里,绵软酥脆,入口即化。在我看来,这是粉条的第三次“魔变”。
想从前食物缺乏,为了让我们吃好,慈爱的外婆和妈妈,想尽一切办法,能把红薯吃出那么多花样,是他们那几代农家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能把红薯去粗存精、去渣存华,吃的毫不浪费,又是他们那两代受过饥饿之苦的人,在朴素生活中积淀的勤俭节约、惜物惜福人生道理。
红薯粉条又是一种很随和的食品,它能与许多食品搭配,用多种方式烹调,做出凉热荤素炒烩炸蒸各式各样的菜肴。
无论和哪种食材混合,粉条都能浸润食材的味道入自己的身体里,随和中隐藏着不变的本真,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仔细琢磨,原来这普通得快被我遗忘的粉条中,却也蕴含着许多哲理。
嗯,过年,看来真不能少了咱老家那好吃的红薯粉条。
于是,点开手机,上淘宝购买红薯粉条,在网上,咱老家的粉条,还有一个更“魔性”的称号:人造鱼翅!造不!它富含膳食纤维,还是抗癌神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