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费先生主要谈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两性关系,读完真的是醍醐灌顶。市面上有很多讲两性关系的书,读的时候都知道特别有道理,方法特别好,可就是做不到啊。
而本章是站在一个社会的“感情定向”的高度来阐释两性关系之所以隔阂这么大的深层原因,读罢让人不禁释怀了。
感情定向,是一个人发展他的感情的方向,这个方向受文化和社会秩序的规定。
上一章讲到乡土社会是一个事业组织,事业组织最需要纪律,最排斥私人感情,为什么呢?因为感情这东西如电光火石,轰轰烈烈,新反映和旧反映发生了碰撞,原有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变的不安、动荡,对家族事业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家庭是有男女两性结合,充满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此家族代替了家庭,异性组合(夫妻)让位给同性组合(父子、婆媳),同性的原则就重要于异性的原则(所以我们一辈子都在就结——与权威的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自然就偏向于同性方面去发展,例如:各种宗教对性的排斥;亲密的结义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亦或是“老婆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人生信条;华南姊妹组织(自梳女);十八岁就忧郁身亡的冯小青式的自恋;以及变态的同性恋、自我恋……
如果说以上都是一些极端的事例,那么寻常人家也是遵循着“男女有别”的原则冷漠地生活着。他们认为:男友间不必求同,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好男不跟女斗、男女授受不亲。他们在生活中按各自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从事经济或生育事业(家庭妇女……),性别上的鸿沟让他们在生活中隔离,从不向对方希望的心理上去契合,也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努力。这样就避免了感情的激动,可以维持固有的社会关系。所以感情淡漠也就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一切又回到了乡土社会的本质,熟人社会,自动化反映,稳定压倒一切,社会关系式生下来就决定的,人们害怕改变、害怕情感的对社会关系的破坏,最好就是不要发生激动的感情,给男女两性之间划出鸿沟似乎成了不错的选择(阿波罗式)。
而现代社会,人们都在诟病“烂苹果”式表面和谐的家庭,男女都在寻找灵魂上契合的伴侣——“口红我自己买,你给我爱情就好了”。可灵魂伴侣不是等来的,不是“嫁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而是我们一起去创造,不断改变,把冲突看成是改变的机会。
正式因为两性的差别大,相异程度深,求同的过程阻力越大,才能激发出两性克服这阻力,发挥更强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创新社会关系(浮士德式)。歌德说:“人只要奋斗就会犯错。”但我们都要做他笔下的浮士德,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在不同的世界不断探索,去经历欢乐、痛苦各个阶段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