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3年的时间里观察了53名1-3岁的儿童与其父母的互动。研究人员记录了互动中父母表扬孩子的数量,并将其分为“过程表扬”“个人表扬”或“其他”。过程表扬侧重于表扬孩子的努力和策略,比如“你一定非常努力”或者“我真的很喜欢你这样做”。个人表扬的定义是围绕一个固定的积极品质进行表扬,例如“你真聪明”或“好女孩”。
几年后,当孩子们7-8岁时,研究人员返回来向学生询问他们的学习态度以及激发动力的因素。然后,研究人员比较了孩子们几年前得到的表扬类型,看是否存在任何关联。
主要研究结果
1. 对于7-8岁的儿童来说,在他们1-3岁时因为过程、策略和努力得到表扬,则更有可能拥有成长心态,乐于接受挑战,重视努力工作,能够制定改进的策略。
2. 父母使用的表扬类型是在孩子14个月大的时候设定的,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保持一致。
3. 男孩和女孩得到的总体的表扬数量相仿,但是男孩得到的过程表扬比女孩多得多。对男孩的表扬中有24.4%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而对女孩的表扬中只有10.3%是针对过程的。因此,五年后,男孩更有可能拥有成长心态。
4. 父母的心态不一定与孩子的心态相关。最密切相关的是父母使用的表扬类型。正是这些互动最能影响孩子的心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表扬既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能毁掉一个孩子。
表扬运用得当,威力无比!
表扬的作用毋庸置疑,关键是否运用得当,背后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简而言之即如果一个操作(动作或表现)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斯金纳作用这个原理完成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行为训练: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其实,那些让小动物计算数学题同样是源自操作性条件反射,只要小动物(狗狗)叫唤到正确答案时,驯兽师有个特殊的表达(狗狗能识别)就行。
表扬之所以管用,就在于表扬是一种特殊的强化物。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表扬!父母之于孩子,老师之于学生,领导之于下属,偶像之于粉丝,二者关系越重要,表扬作用就越大。反之,关系交恶,表扬不起作用了。我之所以强调关系胜于教育就在此,如果亲子关系反目成仇,父母就很难影响和管教孩子了。
当然,表扬需要技巧,它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准确、具体。及时是相对于延时而言的,如果反射弧太长,事后很久才表扬,表扬就不起作用。准确是相对于宽泛而言的,说别人“好”、“真棒”,不如具体到某个行为,这样才能促进这一行为的重复出现。漫无边际的表扬有可能让其发飘。具体是相对于抽象而言的,表扬结果不如强化其过程、策略和努力。
表扬用得不好,贻害无穷!
反之,表扬用得不好,贻害无穷。我见过把自家孩子夸得无边无际的父母,最后让孩子变得超级自恋,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让人生厌,最终没法顺应各种组织环境。
我也见过过于吝啬表扬的父母,无论孩子有多好的表现都认为是应该的、不看在眼里,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最后让孩子自卑、自我否定、退缩。
人在骨子里都希望得到欣赏、肯定和认可。它既可以说是人性的优点也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开发。它既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