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村中现留存的二十多座四合院子,大多是陈姓姜姓两家的,姜家的老院落有十多座,在古院落中占有半壁江山,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而且相对集中,排列整齐,建筑奇特考究,十分气势壮观,作为陈村的第二大姓,到解放时为止,姜家人创造的房产田地等财富和荣誉,也与陈家人平分秋色,他们给文墨陈村的贡献也是蛮多的,值得人们钦佩。
从泊池西口起,以楼坡道路为分界线,姜家的院落集中在西边,陈家的院落在东边,虽然也有相互交错,但可以说两大姓氏的院落经渭分明,姜家的院落从三官庙背后从东向西一字线排开有六座成型的四合院,这些院落上都建楼房或小窑,相互连通紧凑,并此为中线向北向南向西延伸,以底窑前边的院落为中心,向四周建成了大大小小多座院子,与村道形成了自然有序的井田字型的院落群,尤其是在村西建的几座大院,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体现了姜家人勤劳吃苦、团结向上、争强好胜不甘落的优良家法传统。
村西水窑路北高台之上,姜吉丑所住院落原为西场里,是姜家用收秋打夏的场地,那五孔窑也是用来存放粮食农具的,还有东场里、泊池场都为姜家所有,而且都建有五六孔窑洞,可见当时姜家田地粮食之多,西场里东的四合院为姜国民家所有,他的爷爷很多人都记得,一只眼受伤失明,脑门圆润赤红发亮,稀疏不多的头发花白,个子不高,身体弯曲,是我们小时候认为的地主形象,老人直到晚年都劳动不断,驼背弯腰都是长期劳动所致,其勤劳吃苦之家风在子孙后代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西场北山凹还有一座独院为姜福光祖辈所建,从建筑风格门牌看,这些人家都注重耕读传家,靠几代人的劳动辛苦而建,这种吃苦耐的美德,不仅取得家产的丰富,也荫及子孙的兴旺发大。
姜华清所住的老院落一排有两座,这座院子宽阔深幽,窑洞高大,院子的长宽,窑洞的大小都大于常规,如窑洞的天窗可站立一个人,窑洞上花楼象炮台,给人以深不可测的感觉,传说这里出过父子武举人,仿佛专门为练武所建,或许这是父子武举的特殊待遇与荣耀,姜家人也尚武,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从西安回村的一个姜家后人好象叫洋,人高马大也很年轻,但不多言语,常常一人打拳,听说是受到不公平待遇,武功很高,会飞行檐走壁,能躲过直射的子弹,因此,我们很多小孩都不敢接近相看,会在背后议论,在中国古代,练武尚武是一个家族生存立户的基本要求,武功是一把双刃刀,即伤人也会伤己,所以武德高的人轻易不示于人,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马烦,尽管如此,我们孩子还是好奇,学过姜家后人练的三进步套路,并在学校炫耀。 [
拔贡院是姜喜娃家的两座并排院落,处于姜家院群的中心位置,两座院南为通道和小窑,通道的东边为大门门楼,这是姜家唯一向东开的大门,门楼建筑精致奇特,上有旗杆,这是陈村至今发现的旗杆院,在等级森严封建时代,这份荣耀是十分难得的,雕栏画柱也很精美,门额挂有《督运良才》牌遍,门外设有一对石狮,雌狮脚下有幼狮,活龙活现,我小时常在狮前玩耍,据说石狮是从山东运回,能预测天气阴晴,可惜的是这么一座门楼因缺乏保护几经损坏,石狮和门匾也被盗窃,只有那旗杆还孤立不倒,骄傲地守侯着姜家的荣耀。
拔贡院周围的院落最为密集,几乎是院连院,窑靠窑,这些窑大多建于清朝中前期,到拔贡时姜家祖业已很富有,农商兼顾,拔贡官至兵部侯推营千总,文武兼备,功业突出,兴修水利,口碑尤好,《督运良才》及村中现存石碑楼都是表彰他业绩的实物体现,石牌楼建于光绪三年前五年,传说在光绪年间姜家尚向外赊粮,院内储存的粮食够几个乡村人吃,因此姜家在最困难的饥荒时期,首先保证了姜家人的生存发展,不象很多家庭饥荒过后人员大量减少,这也是陈村姜家厚积薄发的一个关键点,直到现在,这一支姜姓人都人才辈出,是为姜姓的佼佼者。
姜家的院落只是姜家先辈创造财富的一面,姜家人家风正,家法严,虽然比陈姓迁入迟百年左右,却后来居上,令人赞叹,如姜家的户院(如图),仅一孔窑洞,院子窄小,但至今尚存,就是姜家的祖坟也有几处,虽然早已摊平,但姜家后人都会妥善处理并保留碑桌,以此纪念,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保证了子孙主体团结义和,积极向上,不走歪门雅道,即是偶有辱没家风的子孙,也会在家族内严厉惩戒,使整个家族不受影响,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姜家在陈村能够快速发达,得益于姜家人祖祖辈辈的勤劳节俭,好学向上,乐善好施等优秀传承,更得益于与陈姓、郭姓等众邻的友好相处,村中各姓氏相互通婚结亲,亲上加亲,即利于后代的生育发展,也加强了相互之间友邻关系,几百年来,家族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乡邻情义,共同为文墨陈村书写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