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认为的完整自我,其实是由更低一层的七个亚自我构成的,这七个亚自我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这7个亚自我相当于7个轮值CEO,它是在不同的场景下发挥作用的。 所以,当一个人做出一件什么事的时候,我们通常以为这个事是这个人做出的,其实不是,是这个人的自我下面的某一个亚自我做出的。当然,从整体上来说那就是这个人做出来的,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它有一届又一届的政府,每届政府做的事情都会记到这个国家的账上。但实际上,这些事情是由一届一届的政府做出来的。我做出一件事情并不是由一个抽象的我做的事情,而是由我下面的某一个亚自我做出来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种印象,这个人好像变了个人,他怎么会这样。网上听过一个耶鲁大学的公开课,讲了这么一个例子。某大公司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仪表堂堂,温文尔雅,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工作上的业绩也非常的突出。突然有一天,他在跟同事交谈的时候,用拳头猛击同事的脑袋。过了一天,他又卷多少钱逃跑了,是这样一个场景。
听起来很怪异,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亚自我的理论的话,可能就不怪异了。我们通常认为的这个人是什么样子,是因为他在一个比较恒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他的人际关系,整个的这个稳定的环境下,他一直在值班的那个自我是那个样子的。突然有一天这个场景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了改变,我们仍然认为那个人还是那个人,实际上他已经由另外一个亚自我在那儿值班了。
管理人,真的是在管理一个人吗?
再往前推,又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当我们说在管理人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在管理一个人吗?
对于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来说,当一个人向他走来的时候,一种认知是他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堆反应模式;第二,迎面走来的这个人他其实是一个由七个人组成的联合政府。而今天是谁在执政,你不知道。你要管理这个人,首先要知道今天是谁值班,或者这一段时间是谁在值班,或者是你要创造一种情景,让潜伏在他身上的某一个亚自我自动地走出来,由那个亚自我说了算。 所以,我们管理一个人实际上在管理一个人的背后的某一个亚自我,或者是一群亚自我。
当你要实现你的目标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用一种你自己觉得无比强大的力量去控制,去操作,去摆布这个人。而是用一种场景去调动他身上的某一部分,或者说某一个亚自我。
当春姑娘来的时候,万物生长。显然不是春姑娘用自己的巧手造出了一朵一朵的花,春姑娘其实只是一个场景的提供者。它通过这个场景就创造了一个现实。
这就回到那句老话了,你作为领导者是make things,还是make things happen?你是制造某种场景和情景让这个结果发生。如果我们要给这两种管理方式进行分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第一种make things,叫有为的方式,make things happen叫无为的方式。所谓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间接的,不易觉察的,迂回到让你看不见的方式,让一个你期待的结果悄悄地发生。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实验:有两个从事公益事业的团队,他们都要完成一件事情——如何募集到更多的善款。
主持这场活动的人当中有两派的意见,所以,他们对A团队采取的是你募到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没有任何的奖励;而对于B团队则有一个物质奖励,你募到的这些钱当中有20%你是可以留存下来的,相当于B团队的佣金。于是,这两个团队分别去募款,最后得到的结果大出意料。两个团队募到的款项,A团队比B团队募到的款高出了一倍。
照说,B团队是跟个人利益挂钩的,大家更有动力去工作。但最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呢?这是管理学家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一种激励手段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它会成为负激励。我们激励团队、激励员工的时候到底在激励什么?或者反过来,到底是在负激励什么?
A组为什么比B组成绩好?
我们回到前面说的那个对比实验。
A组没有激励,可是它的绩效明显高于B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A组受到了一种激励,一种我们不以为是激励的激励。人的动机有多种多样,至少有七样。我们做一个事情,有时候是因为利益,但有时候完全跟利益无关。这就是孟子说的,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在往井边爬的时候,你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你这样做的时候,显然不是为了让他的父母给你多少奖金,而是因为你的人性当中有一个善端。这个善端可以说是一个亚自我。
有些时候,一个我们认为是坏人的人,他也能做好事。原因可能恰恰是因为他遇到了一种特殊的场景,他的那个通常值班的自我不知不觉隐退了。那个不怎么出现的亚自我突然在这个场景下来主持工作了。他就做出了一个让我们觉得大跌眼镜的事情。
第一个团队,他们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去募捐,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突然发现,他们做的这件事情跟他们平时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体会到了一种尊严,体会到了一种他们从来没有的那种献身感,或者说激发了团队里头的每一个人身上的一个亚自我。那就是不计功利,但是要寻求意义,寻求尊严,寻求被他人和自己认可的那样一个亚自我。所以,他们在没有任何物质利益的情况下,还能勤奋工作。
第二组为什么业绩那么差?是因为这种激励方式,将那一个非功利的、具有利他倾向的、具有献身倾向的亚自我关闭了。或者说这个亚自我正好要出场,结果你用这样一个手段让他淹没在众多的亚自我之后,让一个常见的亚自我,那也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亚自我来主持工作了。这个亚自我的思维方式跟那个亚自我是很不一样的,这个亚自我本来是一个道德行为,一个公益行为,但他就不知不觉转化成一场商业行为了。既然是商业行为,他就一定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的问题。这个团队的成员一算,跑那么一天,挣到的钱其实也很少。或者说,他们如果不干这个事情,他们去干另外的事情,比如说去一个咖啡店打工,他一天挣的钱可能比他通过捐款拿的提成要多得多。这样很多人就觉得在做一个不划算的买卖。所以,他们的工作热情就很低,最后的绩效很差,那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