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一直在鼓吹人这一生要过得不悔来过一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尝试各种新鲜各种美好。
可是,我最近发现,我错了,我其实一直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我想做什么事情不想做什么事情,通过我大脑直接的感官输出,身体很诚实地知会了我,哪怕这件事情在前一天一直在脑海里反复浮现,但最终一秒总会做出令我后悔的决定,这个后悔的决定我是这么定义的,决定之后再过些许日子回想起来就会开始叨念如果,如果当时这样这样,可能之后就怎样怎样。
这种情况其实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想减肥,我要坚持去锻炼去游泳才会有效果,但离我家最近而且最方便的游泳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回荡着小朋友们的戏水声,作为一名20+的女青年游了一两次就有些泄气了,觉得环境不适合,一个老大不小伸展个手腿就能充满游泳池的女青年,还在一群小屁孩里游来游去,好像有些厚颜无耻。再比如,我的牙齿并不整齐,但我喜欢笑,面对镜头的时候,我会总是下意识的抿紧嘴巴,不让我的牙齿暴露在镜头前,因为我认为别人整整齐齐的牙齿露出来才是美的,而我的是丑的。等到闺蜜拿着单反一个劲地给我们拍照时,无意间的抓拍,让我意识到,去他的丑,一点都不,我要自然地笑,开心地笑,开怀地笑,这样,其实更美。
其实,这是一种病态,我们把自己看得太重,把自己在别人眼中给放大了,非常顾虑别人的感受,从而自己顾虑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师姐。这个师姐和一哥们特好,最后鼓起勇气表白被拒后竟还被拉黑。一开始作为被倾诉人的舍友我们也很不解,认为男生怎么会无端端拉黑向自己表白的女生,后来,我们才明白了。这师姐自从被拒后就像患了臆想症一样,一个劲儿怀疑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说她,身边好友任意平常的一条朋友圈都能臆想这是向她放射的一支暗箭。最后向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可怜兮兮地向我舍友倾诉希望做中间人从中调解,舍友哭笑不得,这明摆着就是师姐自己给自己上思想枷锁,怪不得那哥们把师姐给拉黑了。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并不会像自己看自己一样去无限放大地挑剔。就好比拍照,只有自己会盯着相机里的自己,使劲地按放大键 看哪里哪里不好,最后,一张在别人嘴里挺美的一张相,硬给判了死刑。这绝对不是自己要求过高,而是你内心还不能够去包容不完美的自己。
归根结底,不想做的事还因为懒。你当然知道多读书对自己好,你当然知道多运动对身体好,你当然也知道早睡觉能美容……懒癌发作,这些都成了不想做清单,结局就是无限懊恼中。
有调查显示,许多老人在人生终点遗憾的并不是自己做过的事,而是自己想做而没有做的事。这可能是对自己当时由于太过在意自身感觉的一种抱憾,恨自己当时脸皮如此薄,恨自己不够勇敢,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其实,你要知道,你在别人的眼里根本不是事儿。把你知道终究会对你自身好却不想做的事坚持下去,获胜的满足感才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