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二、惡不善法(分三科) 申一、徵
【云何名為惡不善法?】
前邊這「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這「惡不善法」是什麼?這裏解釋一下。先「徵」,下邊解釋。
申二、釋
【謂諸貪欲,及貪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若諸瞋恚、若諸愚癡、及二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
「謂諸貪欲,及貪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就是你遇見「執取相好」的時候,你心理面有了貪欲心,「及貪所起的身惡行」,由貪心生出來的「身惡行」和「語惡行」和「意惡行」。「若諸瞋恚,若諸愚癡,及二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或者不是起貪、而起來了瞋恚心,或者不是瞋恚心而是種種的愚癡心,由於這兩種煩惱所起來的「身惡行」,由瞋發出來的身惡行、由瞋發出來的語惡行、發出來的意惡行。由這個瞋心發動出來這些殺盜淫妄…各式各樣的罪過,或發出來這些語言,或者你心裏面在計畫這些惡事的事情。
申三、結
【是名種種惡不善法。】
這個惡不善法就是這樣意思。
未三、令心流漏(分三科) 申一、徵
【云何由彼令心流漏?】
這是第三科,這個第三科「令心流漏」這句話怎麼講呢?解釋,第一科「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釋。
申二、釋
【謂若於彼彼所緣境界、心意識生、遊行流散,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能起所有身語惡行貪瞋癡生,遊行流散。】
「謂若於彼彼所緣境界、心意識生」,你就「彼彼所緣境界」,就是各樣的相、各樣的好…你在執取的時候,執取的時候你這個「心意識遊行流散」,這個心意識本來是無記的,就是剛才說過,隨著這些貪心、隨著瞋心、隨著愚癡心去活動,所以這個心意識也隨著活動,散亂。
「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隨著種種境界都是相應的,貪心與貪心的境界相應。總而言之心王和心所是相應的,但是心王不自主,心所在活動,這無明作主的時候,這個貪心一起來心與貪是相應的;由於無明的關係瞋心生起了,這個心王和瞋心也是相應的,它不和它對抗,它和它合作,所以叫做「相應」。「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能起所有身語惡行貪瞋癡生,遊行流散」。
申三、結
【是名由彼令心流漏。】
這是說這個惡不善法這些事情。
午三、結義(分二科) 未一、辨差別(分二科) 申一、防護諸根
【如是於眼所識色中、乃至於意所識法中,執取其相及取隨好;由是發生種種雜染。彼於取相及取隨好,能遠離故,便不發生種種雜染。】
這是第三「結義」,結束這一段的義。分兩科,第一科是「辨差別」,分兩科,第一科「防護諸根」。這「防護諸根」和「修行律儀」的差別,辨這個差別。先說出來這「防護諸根」的相貌。
說這個修行人,「如是於眼所識色中、乃至於意所識法中,執取其相及取隨好」的時候,「由是發生種種」的惡不善法,這「雜染」法。「彼於取相及取隨好,能遠離故」,說這個修行人,他能思惟觀察的關係,由聞思修得來的正念的智慧的觀察,「能遠離」,能遠離這個「取相取隨好」的事情,「便不發生種種雜染」,這些惡不善法就沒有了。
申二、修行律儀
【若由忘念、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獨閑居,由先所見眼所識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耳鼻舌身意所識法增上力故,發生種種惡不善法。隨所發生而不執著,尋便斷滅除棄變吐;是名於彼修行律儀。】
這第二科,前面這是說的「防護諸根」,下面是「修行律儀」。
「若由忘念,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獨閑居」,這修律儀。「若由忘念」,若是這個修行人他這個時候忘掉了正念;「忘掉正念」,或者是自己懈怠這正念沒有生起來,或者是由於「煩惱極熾盛」的原因正念忘掉了,正念失掉了。「雖獨閑居」,雖然他不在大眾裏面住,他不和其他人在一起住,他自己一個人閑居一處。「由先所見」眼所識的色的「增上力故」,「或先所受耳鼻舌身意」所識法的「增上力故」,因為這個心一動,與境界一接觸,就有力量現出來,這個分別心的力量。「發生種種惡不善法,隨所發生而不執著」,但是這個人是佛教徒,雖然失掉了正念這個煩惱現起來,但是他這個時候就覺悟了,煩惱現起了才覺悟;還是好,還是好。所以「隨所發生而不執著」,雖然這貪瞋癡煩惱現起來,但是對境界不執著。「尋便斷滅除棄變吐,是名於彼修行律儀」,這「修行律儀」是這個意思。
《披尋記》八一三頁:
《尋便斷滅除棄變吐者:令彼現行不相續故,是名斷滅。令彼諸纏不現行故,是名除棄。令彼種子不隨逐故,是名變吐。》
「尋便斷滅除棄變吐者:令彼現行不相續故」,這個貪瞋癡的煩惱現起了,叫它不相續,是名叫做「斷滅」,立刻的停下來,叫做「斷滅」。當然這個,如果你正念有力量,那這件事立刻就能辦得到。「令彼諸纏不現行故,是名除棄」,就是使令現行不現行,叫做「除棄」。「令彼種子不隨逐故,是名變吐」,這一定要修止觀了,不然這個種子是不受影響的。
這就叫做「於彼修行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