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明上河图密码》的阅读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浩繁的卷帙、多样的人物、陌生的语境……冶文彪依托一幅画卷用文字复写的世俗生活是如此平常琐碎而惊心动魄,以至于我每每有“噎住”的错觉。
书本的封三上简要介绍了作者的生平,提到他早年游览过开封之后就对《清明上河图》痴迷不已而苦心研究多年。大概是成也因此、败也因此,尽管只是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但是很明显整体的框架格局已然隐隐呈现。在构建宏大叙事的同时,冶文彪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仍有待考验。
一
读客在做分类和上架推荐的时候,给这套书打上了“悬疑推理”的标签。这并不是不合理。但我还是想在这里稍作停留与讨论。
这一类破案题材的小说,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标签:悬疑、推理、侦探、公案、刑侦。“悬疑”的定位是模糊的,既可以当做一个偏正结构的四字词语中放在前面的修饰语,也可以看成一个细分的门类单独存在,内容并不局限于破解案件。
“推理”来源于日本,是从欧美流行的侦探小说翻译演变之后又在中国本土化形成的词汇,构成小说的主要准则之一是读者与作者的平等,即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描写自行发现线索得出结论。
“侦探”无疑是由爱伦·坡和柯南道尔开创形成的新小说流派的原初定义,除其核心人物是侦探(或者是兼职侦探)之外,一般没有太多硬性要求。
“公案”是中国本土破案小说的特色文体,主人公一般是主管刑狱的公员或清明的地方主官,狄公案包公案等即为典型代表。
“刑侦”是中国当代的特色小说之一,基本以现实案例为原型或者以现实人物为基础,描写对象大多是警察(包括法医)的破案过程,内容上也包括一些禁毒的斗争。
综合这几种标签,再反观《清明上河图密码》,就会发现它的特殊性。一方面,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宋朝,但(第一部)主人公赵不尤却只是个讼师,不能简单定义成公案;另一方面,小说里赵家一家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破案,人物众多,也不是套路化的“1+1”侦探小说;同时,整本小说采用的是一条主线贯穿、几条分线合拢的结构,作者掌握了故事推进的主动权,却在细节上有勾连指出,也不同用推理简单概括……游离于众多格式化的标签之中,自成一体而蔚为大观,这无疑是《清明上河图密码》的优秀之处,也是值得很多所谓的“刑侦小说作家”学习的地方。
二
依托《清明上河图》,小说以虹桥上的“梅船”为核心,通过主人公赵不尤一家,生动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但冶文彪的野心显然更大,他企图更深一层地发掘和揭示帝国歌舞升平背后的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因此,赵家人追查的几起案件,不仅仅是情节上表面分隔而内部互通,更是在叙事上彼此交融。例如道人和女人的相撞,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第三案中的主角之一的池了了(女)和第四案中的配角张志归(男)。再如瓣儿租驴时的小韭,在前一案中已经交代了最终的悲剧结局。这样的来自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整合了小说中各个案件正叙倒叙与回忆相结合的时间线,在各条散乱的故事线条最终收束之前完成了某种铺垫和勾连。作画者“张择端”在小说中的表现则犹如一个彩蛋,增添了些许趣味。
更值得玩味的是,几个案件所涉及的题材在有限的史料当中做到了最广:尚未通过科举或完成舍人学业的学子士人的争辩惨斗、冗余官僚体系下候补进士的惨淡前程、表面尚可的殷实人家和自足家庭的一碰即碎、上层的荒淫无道和底层的颠沛流离并存不悖、新党旧党的绞杀与和尚道士的作秀不分伯仲……大宋王朝的勾心斗角里,固然有外部阴云的笼罩,同时也未必没有内部组织的崩溃。就好像小说里反复出现的对宗族生活背景的交代:赵不尤赵不弃们之所以能够回返市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庞大的宗室人口已经压垮了国家。而当朝廷尚且不能安顿好宗室子弟,又如何安顿天下?
尽管小说并没有针对这部分内容作出过多的暗示,但仅仅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勾勒,就足够令读者心惊肉跳。可以说,从这点上,《清明上河图密码》要远远超过一般的推理小说,甚至是那些探究制度问题的日本社会派推理。
三
我想到了另外的两本小说。
一本是那多的《清明幻河图》。故事探讨了“巫术”的“现代化”所需要的“媒介更新”。其“核心诡计”是通过巫术将《清明上河图》的场景移植到上海,从而利用画卷中的历史发展对现代店铺和街道的命运产生影响。
还有一本是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因为被改编成了影视剧而大火,所以就无需赘述情节。小说的写作方式也是通过“架空”的历史,表现唐王朝都城的种种景象。
某种程度上,《清明上河图密码》是这两者的结合(虽然从出版时间等方面考虑,“结合”一词只指向内容,不指向抄袭)。因此也就具有了两本小说的共性优劣:
过于庞大的人物数量和过于繁复的细节,对作者的驾驭功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事实上冶文彪在细微之处的表现并不足够令人满意,冷缃的形象就明显缺乏前后转折的承接,要比阿慈单薄很多,而彭嘴儿、康游、小韭的结局,也明显带有仓促的感觉。这种仓促感甚至在叙事上也有表现,几个小案件的结尾都因为最终回收的顾虑而急于结束,多多少少让读者读起来有些摸不着头脑,对案件的结果并不确定。面具化的人物和理想化的情节,会对小说的整体完成度造成较严重的破坏,这是冶文彪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
总体来说,《清明上河图密码》尚值得一看,也对得起浩浩五百多页的篇幅。《清明上河图》的工整画卷上死去的人物带着自己的精魂,在新的白纸上各自安放,赋予了文本无限的开放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