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张莉莉
深夜,孩子已睡熟,我坐在书房,打开了音乐,拿出《绘本之力》来读。今天阅读的是柳田邦男先生的《与生命共鸣的绘本》章节,作为日本著名的纪实文学作家,先生的文字并不枯燥乏味,反之充满了深情。先生关于自己与绘本的故事让我唏嘘,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就那样被温暖的、来自文字与音乐,实则是内心的柔软和共鸣环绕着。
人生的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柳田先生在花甲之年遭受了丧子之痛,一度陷入抑郁的状态,什么事都不能做。待心情有一点平静下来,他走进了书店,无意识地站在了绘本专柜的前面。也许是为了怀念昔日那些和儿子读过的绘本,希望能与它们重逢,也许是冥冥之中某种指引,他遇到了拯救自己的新绘本。他慢慢地读,感觉到心灵的创伤正在平静地愈合,在失去了至爱陷入困境的日子里,他一头扎进绘本世界,成为到了后半生,重新发现绘本的深切诉说的人。先生的想法是:人到了后半生,更应该把绘本带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助、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具备绘本是大人为自己阅读的作品这一意识,至少我没有,以前没有。虽然给孩子阅读,自己也努力将感情投入到绘本的世界,采用抑扬顿挫的读法,可是说到底,这也是为了孩子才做的一种行为。所以先生的故事让我重新思考起对绘本的认识。在读给孩子听之前,大人自身能以怎样的深度进入绘本之中?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绘本感兴趣,从中获得感动,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感同身受?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再怎么对孩子讲,也不能进行真正的传达。这些问题是我以前从未思考过的,绘本它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它也作用于大人。先生提出:人的一生要读三次绘本,第一次是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为人父母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人生过半,面对衰老、疾病或者回顾人生波折的时候,我们会出乎意料地从绘本中读到不少新发现的深刻意味。
诚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人都会面临种种危机。孩子的童年世界并非全是美好,大人的成年生活里更是一地鸡毛、不尽人意。最近身边发生了许多负面新闻,幼儿园恶性砍人事件刷新了我们对人性的认知,身为家长,我们感到了愤怒、失望和深深的无助感;知名主持人李咏因癌症离世引发全国观众一片哗然,人到中年,我们负重前行,事业、健康、婚姻……就是很多个球,我们像个小丑似的拼命表演,让每个球都不落地,看似光鲜熟练,却还是在偶像离开时深感惶恐,不断拷问自己:人生下半场,我们该追逐什么?一代文豪金庸先生仙逝而去,我们终于不再自欺欺人,感受到曾经的青春时代正在谢幕,而我们被追赶着前行,终究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粒沙……太多生命的情绪包裹着我们,我们如此彷徨,却又不得不在每一个清晨里醒来继续忙碌着,一如从前。
至于那些被隐藏的情绪,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式去释放。以前我常在深夜里听音乐,让内心变得平静安宁。现在,我应该还会读一读绘本,从绘本这种人世间少有的纯粹的与生命共鸣的事物中来丰盈自己的心灵,从而滋养教育到身边的孩子。毕竟,要生存下去的话,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早已经写在绘本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