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标准》里对于思维的要求则落实在了各个学科中。《语文》学科就安排了一些思维单元,比如,思辨性阅读等的思维策略单元,阅读策论学习提问单元。
中年级的思考从学习提问开始,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关注到了学生的思维。但是也有纠正过度的表现,有的人认定“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十个问题更要难能可贵。”“真正的是学会提问。”我们不怀疑这些经典语录的力量,但它的运用也是要切实用在实践中的。
曾经一本杂志上有这样一个例子,看完后惊出一身冷汗,这作者绝对是一线老师,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的毛病。四年级语文上册策略单元:让学生学习提问。我们的学生好多不会提问,这单元很好地教学生思考,提问而且,语文书上对提问什么样的内容给了建议,书边泡泡框里边都有一些提问的例子,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
但是,面对这些,很多学生一时半会仍学不会提问的技巧。本来学习一项策略是需要很长时间去练习的,不是说通过这一单元几节课就能完全掌握的。但是,我们的老师,要在课堂上看到效果,美其名曰“堂堂清”。我并不是反对堂堂清,而是对于这种技能策略类的,是需要实践的,它并不是死知识的学习,所以,允许一部分学生会,一部分学生掌握的不太熟练是正常。但是,堂堂清好像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要把不会的东西清掉,就造成了让每个学生都要课上会提问。
老师也着急了,就让学生每个人必须提十个问题。然后,小组内汇总,看哪些是重复的?最后每个小组筛选出十个问题来展示。
很多学生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提出了很多“是什么”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呼风唤雨”什么是什么?这样非常浅层次的问题。有的问题通过查字典就可以解决,最可笑的是有的问题,读一读课文就能找直接到答案,根本不用思考。这能叫问题吗?学生可不管,他们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十个问题的作业,在课堂上三两分钟就把课文浏览了一遍。然后就开始随便从书后边抄一些问题,或者随便从句子里找几个“是什么”的问题。老师看的非常开心,“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这么短的时间就提了这么多问题!看来,之前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如果让学生提问,学生真能提出很多问题的!”老师认为,这样就是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就是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可是,这样几个浅层次问题是经不起推敲的,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让学生提问没错,下硬性的指标没有意义。原因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随便提问,提问是要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是自己真正遇到了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了的再去提问。不阅读深入的思考,是绝对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的。
在驾校学开车。刚开始的时候,教练教了很多知识点,可是我是一脸懵,觉得多练练就好了。越练越到了后边发现了,总是在那几个地方犯错误,而自己试图解决也解决不好,这时,我特想去问教练,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了。这时我的问题,才是真正自己在实践思考的过程中自发现的真问题。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才提出来,而不是还没有练,就提一大堆问题,就算教练告诉你怎样做了,你没有自己实践的过程,照样学的非常慢。
我们课堂上的提问是不是很多都是这样?有的孩子不假思索,就问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只能说这样的孩子是懒,或者说这样的孩子只是想表现自己而已。作为老师,对于提问的孩子我们得给予鼓励。但是,对于假问题,浅问题,我们是否也要及时的提醒学生反思呢?“这些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自己是经过深入思考的吗?尝试解决了没有?已经得到解决了吗?是自己能解独立解决的了的,还是同别人交流,才能解决掉,还是说这两样都没有尝试?提出你们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你的问题和我们所学的东西密切相关吗?还是说自己想到哪里就问到哪里呢?”
引导学生筛选出真正有意义的,真正值得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再去解决。我想这样的提问才是真正的提问,这样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思考。看课堂,不要光看热闹;看问题,不要光看假表象;提问题,也不要只提浅层的,关注质量和目的,才能引发真正的思考,达到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