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松蔚老师的新书,做为粉丝,当然是第一时间就买了。这是一本心理咨询案例集,这些案例其实在公众号里都看过了,再看一遍仍有启发。怎么关注的李松蔚老师忘记了,自从关注他就没停止看他的文章,为什么要看他呢?他文字很温柔,让人轻松。他的风格:无限的接纳(当然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他常说的话:怎么样都可以,快乐就是可以不快乐,接纳就是可以不接纳,完美就是可以不完美,你永远都有选择权,你 可以选择不改变,选择躺平,选择努力,选择混吃等死,选择天天向上,选择退学,选择读博,选择暴饮暴食,选择跟父母吵架,什么样的选择都可以,这是你的人生,你可以作主。在这样无限接纳的前提下,可不可试试这样的方法?然后提出“小小”的建议,在基本保持现有生活不变的前提下,给一个小小扰动,能有5%的改变就很好。每一个案例看似几百字短短的回复,其实蕴含了很多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看起来很轻松,其实没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根本做不到。妙就妙在 他并不用专业的术语,让咨询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多数案例咨询者都有反馈,当然咨询并不是100%成功,书中李老师有复盘,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还增加了干货:改变的工具箱。
公众号栏目就叫“反馈实验”,既是实验就可能成功也可能实败,所以他常常对咨询者说:“我不知道,我也没有办法帮你,你愿不愿试试这样做?”,虽然是北大的博士,在清华任过教,有十几年的咨询经验,他仍然承认自己有做不到的地方,有不擅长的领域。强调咨询者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治疗师。“系统论、家庭治治疗、扰动、改释、循环提问、认知、精神分析、悖论、投射、行为疗法”,跟着李老师学了好多新名词,可以显摆,同时也让我心理学产生了兴趣,甚至冒出要不也去学个心理咨询专业。
作为知名的心理咨询师,他并不爱说教,也不高高在上。大家有的恐惧、焦虑、拖延、社恐他也有,并且好不掩饰,对他的偶像极其崇拜,就象他的粉丝对他一样,他是个极其温暖的人。同时,他也很年轻,看封面介绍才知道他是85年的,跟我对面的同事一样大。
半天没说到正题。李松蔚老师公众号中的反馈实验有很多,这本书精选了44个,分了几类: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与理想、亲密关系等、人际关系”,说说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
1、想找工作又害怕工作压力。有一个咨询者因为工作压力大抑郁症发作,一年后病好了,想找工作又怕工作了再犯病,处于纠结商痛苦中,不采取任何行劝。李老师给的建议:每天写半小时简历,时间一到就停止,并把写的简历删除,这样坚持一周。写是为了增加效能感,减少没有行动的痛苦,删除简历就可以不用真的找工作。咨询者采纳建议并灵活运用,可以发简历但接面试电话,或去面试,但不去工作,不管结果怎样,扰动产生了,足够小,每天半小时写要删除的简历,反正要删除,不用有压力,随便写。只要有了“写”这个动作完成,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2、儿子退学。这个咨询者是个上进的妈妈,儿子小学成绩很好,进入中学,开始叛逆,成绩下降,后来死活不上学,软硬不吃。李老师:我也没办法,就是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试试不去说服儿子去 上学,跟儿子多创造一些美好时刻。放下改变的执念后,变化产生。
3、暴饮暴食,对于天天喊着要减肥的我,比较感兴趣,书里有三个案例:
睡前吃:一个咨询者是睡前总要吃很多东西,说是因为小时妈妈总要她吃。李老师的建议:该吃啥还趷 啥,该怎么吃还怎么吃,只把吃的分类,看哪些是自己想吃的,哪些是妈妈让她吃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改变了她的习惯。
只为了吃:一个姑娘体重不断上升,又控制不住大吃,吃完后悔自责。不停地吃不停地后悔。而且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就是吃吃吃,并没有体会到食物的美味。李老师给的扰动是:还照习惯吃,只是策划一次大餐,包括在什么地方,吃什么。结果怎样呢?试试看。练了正念,知道这是正念进食,有意识地清醒地吃。不是不要吃,是为了更好地吃。神奇的是,这个姑娘接到建议第二天,还没开始执行,从来不呕吐的人就呕吐了一次,这一呕吐把她吓了一跳,自己的胃里竟然装了这么多东西。李老师不认为是跟他的干预有关,但刘丹老师不这么看。
用生命去吃:和上一个姑娘不同,这个案例里的姑娘是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已经有严重的并发症,但她就是喜欢吃,喜欢吃甜食,用李老师的话就是用生命去吃。如果不让她吃,她就失去了活着的乐趣,生命的质量下降。看的我心惊胆战,这是多么爱吃的姑娘啊,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李老师没有为了救命不让她吃,接纳她美食比生命重要的生活理念,告诉她可以继续选择美食。只是可以试一试研制一些同样美味,适合糖尿病人吃的食物,同时找一些其他的人生兴趣。感觉这个姑娘要的不是建议,要的是接纳,是允许,是温暖。
4、一周只有一天想干活:不是只有我们普通人有拖延症,不想干活,学霸也同样有。咨询者是个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博士生拖延写论文的老多了),每周五要开会讨论成果,六天都在心里想要做,行动就是不执行,只有到周四才会着手。这种心态我们一般人都有过吧。李老师给的建议:你就接受自己 一周只有一天想干活的事实,利用好这一天,其余6天该干嘛干嘛,不用愧疚,因为这就是事实,接受事实,可以开心过6天。
5、讨好型人格:咨询者说她总是在讨好别人,工作中总为了讨好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李老师同样建议用的分类法:观察一样哪些事是别人让做自己也喜欢的事,哪些是别人让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也是这么一个简单动作,短时间效果不明显,时间拉长,效果突现,咨询者不仅学会了"say no",工作中得到了更多的赏识。
6、诈尸式育儿:一位女士说她丈夫属于“诈尸式育儿”,特征:“工作忙起来不闻不问,不工作的时间也是找朋一起玩,然后忽然想起来了就管一下孩子,平时不管,我管他又觉得我没管好。”“孩子对爸爸意见很大,经常顶嘴。父子关系就没有好的时候”。
李老师的建议:“你应该从他们父子俩的关系中抽身出来”。父子俩的关系只要不升级到暴力,你都不用管,享受属于你的闲暇。
这位女士刚开始看不懂李老师的建议,几天后仔细观察了父子间的相处,才明白,他们父子俩的关系,远比她一直以为的的亲密。她也明白了:虽然她吐槽的是父子关系,其实是夫妻关系,是她对婚姻关系的不满。
还有好多有趣的案例,说不定就有哪个是你也想问的,可以试试看。即使纯当八卦看,也很好玩,可以看到人生百态,看到这么多的人生不完美,你就可以放心了,哈哈。写这么长的读书笔记,也是难得,我是真粉,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