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成为作家?
答案是:人人都可以。
在作者布兰德眼里,要成为作家,写作的意愿先于写作的才能和技巧。
《成为作家》不教你如何写作,而教你如何成为作家。
读罢此书,深深认可:
对于成为作家的愿望,读《成为作家》是第一位的,任何写作技巧的学习应该位居第二。
-1-像作家一样的性格
一向以为人格分裂是极其可怕的。哪怕是表里不一的人,我亦不屑与之做朋友,理由是不够真诚。
然而,这真诚的个性和表里如一的人格,对于成为作家,却是一种妨碍。
因为,作家不是一个人,而得是两个人。
一个成熟、稳重、温和、现实,承受日常生活的压力;一个热情、敏感,甚至偏激,保留自我的真实。
两个自我,像是硬币的两面,彼此成全。
现实的自我为创作的自我提供条件,代替创作的自我冲锋陷阵,直面所有的麻烦、批评和悲伤。创作的自我发挥功能,调度无意识和意识为创作服务,使其避免情绪浪费和精力消耗,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
两个自我分工协作,只在适合自己的情形下出现。
于是,创作的过程,激情的自我负责,只管写,不管好坏。作品写成,需要示人,甚至刊印时,与外界所有人事打交道的麻烦,便通通委托现实的自我。
于是,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由理性的自我负责。待到要观察人、评价事、储备写作情境时,敏感的自我跳出来,争取不错过任何细节。
于是,作家读书也读两遍。第一遍像常人一样“欣赏式读书”,一遍过后做总结评价:喜欢她,或者不喜欢它;相信它,或留有疑问;喜欢其中的一部分,而对其余部分不感兴趣。至于原因和答案的探索,则交给创作的自我进行进行第二遍“批评式阅读”。
两个自我的设定,让两种不同的人格气质比邻而居,界限分明,只在需要时敲开对方的门。这样的双重性带给你的好处是:
清除了你和世界之间显而易见的障碍,你真实的自己躲在现实的面具背后,可以按照你自己的节奏发展你的艺术创造力。
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哪怕内心波涛汹涌,外表却可风平浪静。没有人,比作家更需要得到这表里不一的好处。
-2-像作家一样生活
作家的生活,离不开写作。但如果你热爱写作,立志成为作家,现在却饱受写作之苦,那么你应该看《成为作家》所提供的生活建议。
这本书会让你的生活悄然变化,最大的变化从一个靠谱的建议开始:
以5岁孩子的眼睛打量世界。
5岁孩子如何看世界,我不太清楚。直到带着儿子5岁的儿子出门散步,我试着观察5岁孩子眼里的世界。
同样是经过停靠路边的一辆军绿色皮卡车,我习惯性将其视为路障,绕过。儿子却发现车灯坏了,指给我看,那残破的红色有机玻璃,只剩了一小块,孤零零坠着。
面对同一个坑,儿子双腿并立,一跃而过,几近摔跤,眉眼却为新的一次胜利高高扬起。如不与他同行,这个坑太过寻常,我可能视若无睹。
路边推着玻璃柜的移动小摊,他追着跑了老远,眼睛一直未离开一盒泡泡糖,然后用恳求的眼神向我求助。我记起童年买大大泡泡糖的往事。
一盒彩虹糖,一颗颗取出,塞入嘴巴前,给我看每一颗糖的颜色,分享每一颗糖的味道。
不走寻常路,放着好好的阶梯不走,走自行车出入的斜坡。左脚向前移动小步,右脚横在左脚下方。立在一旁的我,加深了对于5岁孩子的信任,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丈量着生活的风险。
…….
这一路,儿子陪我走出了不寻常的时光,我的眼睛随着他的眼睛停留,脚步慢下来。
记住:在你经过的大街上,让自己像陌生人一样睁大眼睛。
路没变,人没变,日日穿行而过的公交车没有变,变得只是站在路边的你。以新的眼光重新看世界,打破习惯的盲区,你将获得的奖赏是:像作家一样鲜活的素材,像作家一样细致入微的准确表达,像作家一样的灵感源泉。
这种观察的方式,让我觉得作家的生活,其实是寻常人生活宽度的两倍。再生动的词,若不能准确地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我们便感受不到恰如其分的心动。而作家笔下的鲜活与“新奇的眼睛”密不可分。作家的全部生动源于其始终葆有儿童的天性和敏感。
-3-像作家一样写作
写作靠什么?
灵感。有写作体验的人,都容易认可这个答案。灵感附身时,就像上帝握着你的手,一气呵成。回头看时,自己都不可思议,如何得到这样的思想,如何写出这样的文字。
但灵感不常在,更不知何时来,也不知何时走。写作因此变得神秘,写作的人苦苦等待灵感的降临,害怕得不到灵感的经常关顾,便时常躲避、退却。在成为作家的路上,走走停停。于是,“要不要写作”,如何避免“一本书作者”和“间歇性写作”现象,是很多写作人需要走出的困境。
《成为作家》的作者布兰德是一位写作课的教授,她认为写作是可以教会的。或者说,灵感是要通过练习抓在写作人手中的。
如何做到这一点,布兰德强调作家的写作,需要“三个伙伴”的参与,一个叫无意识,一个叫意识,一个叫作家魔力。而要让这三个伙伴心甘情愿听从作家的召唤,需要完成三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清晨写作。
早起半个小时,不看手机,不看书,甚至可以不说话,在半睡半醒和清醒的中间状态,拿起枕边的纸笔开始写作。想到什么写什么,无论好坏,不管逻辑,不加评判,写完就搁置一边。
这个练习,我已经开始了一个星期。发生的变化是:一、几乎每天都做梦,梦见许久未久的人,梦见书中看到的情节,梦见离奇的事情和写作的金句。二、以前要求自己每天写500字,日日挤牙膏。开始清晨写作后,每日记梦都有500字。时间允许的话,洋洋洒洒一两千字。三、写作的体验很好,无负担,书写流畅。
聪明如你,要不要开始这个练习,答案在自己。但作者所说,清晨写作可教会无意识按写作的需要流动,我信了。作者还说,清晨写作,可避免掉入模仿的陷阱,记录真实的经验,我也信了。毕竟早上脑袋空空,绝对原创。至于,作者认为,清晨写作将积累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素材,并可以此分析出可能的风格和擅长的主题,这条,还得交给时间验证。
第二个练习:约定时间写作。
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每日指定时间写作。比如,早上做好了计划,下午四点写作,那到了 四点,无论是在谈客户还是在开会,都要想办法开溜(当然,在计划时尽量避免),拿出纸笔,开始写作。时间不用长,15分钟就行。关键是按计划好的时间执行。第二天,换一个新的时间点。
对于这个练习,我的热情度没有第一个练习高,但我还是照着做了,因为这个练习旨在使你达成“随时随地能写作”的目标。
不挑时间,不挑环境,随性写作。这显然已经向成为作家迈进了一步。
清晨写作是随无意识流动,约定时间的写作则带有明显的生活痕迹。两者在内容上有着极大的区别。
第三个练习:找到作家魔力。
我的理解是,放松练习。
许多作家在描述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趋于神秘。通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场景下,获得火花迸发的瞬间。有的作家提到骑马有助于获得灵感,有的作家倾向于选择削木头,还有的作家说置身音乐会的现场,能更好的酝酿作品构思。不同的作家,提到不同的场景,使这样的火花变成神秘的力量存在。
布兰德将这种在特殊情境下获得的灵感,称为“作家魔力”。她认为无论是骑马、编织、擦地,还是散步、削木头、写卡片,这些业余活动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有节奏的、单调的、无字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这些业余活动为“作家魔力”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布兰德将这个条件描述为:
每一个作家在某种程度上,不管他是长期探索的结果还是纯属运气,都是让自己处于一种轻度的催眠状态。还保持着注意力,但仅仅是保持,对注意力没有严格的要求。
用通俗的话讲:会休息的人,更会工作。
对于作家而言,找到无字的休闲,才能更好地专注于文字的思考。
正式这些无字的休闲状态,让他们的思想集中于作品的构思。
所以,此练习既可叫做放松练习,也可叫做专注力练习。看似矛盾,内里相通。
写作之前,把故事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敲定。这样你可以用第一句作为跳板,延伸你的故事;用最后一句作为木筏,引领你向前游的方向。
于是,在行文之前,我写下了这样的结尾:
成为作家前,像作家一样生活。
读《成为作家》,就能成为作家?
我想,一本书不至于能让谁成为作家,布兰德也没有这么说,但她明确地指出:成为作家的路上,活出自己,才有可能遇见未来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