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第3篇
57号 厦门市新翔小学吴葆蓉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和近1200多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性的⼀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作总结,是他⼀⽣的⼼⾎和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校长和教师的崇⾼使命就是设计和制造全⾯和谐发展的⼈,这⼀思想像⼀条红线贯穿《帕夫雷什中学》⼀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和谐发展的⼈,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书除了前⾔外总共七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个⽅⾯全⾯系统总结了他的教育,也就是上⾯谈到的培养全⾯发展的⼈。可以说虽然《帕夫雷什中学》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雏形。在全⾯推⾏素质教育,课程改⾰的今天,我们采⽤的很多⽅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苏霍姆林斯基所⽤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和开拓者。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他把学⽣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与培养学⽣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在教育时发展学⽣智⼒还要培养学⽣的动⼿能⼒,培养学⽣的兴趣特长等等。
在书中,谈到要学⽣的全⾯发展时,总要强调要尽⼒挖掘每个孩⼦的天赋才能。让其在全⾯发展中还能保持特别出⾊的某⼀⾯。因为全⾯发展并不代表着全⾯平庸。每个孩⼦的思维都按照其独特的⽅式发展,每个孩⼦都各⾃有⾃⼰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个孩⼦都⽆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上发现他最强的⼀⾯,找出他作为个⼈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在他年龄可以达到的卓越成绩”,他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童的天赋,善于确定⾜以使他们施展他智⼒和创造⼒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促使他的才能进⼀步发展的那种任务。“这种⽅式和我国古代孔⼦在教育上所提倡的“淳淳善诱,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之妙。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如果⼀个七⼋年级学⽣有钻研植物学的志向,那么他在学校就不会受中学教科书的限制,⽽去学习⽣物化学,学习⼟壤微⽣物区系的知识。这些努⼒都是为了防⽌有才能和天赋的学⽣落到平庸书呆⼦的地步。
为了培养全⾯发展的⼈,苏霍姆林斯基还为学⽣创⽴了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其中包括⾃然风光,校园设施建设等等。在全⾯发展施教上,他还为学⽣提供⼀种精神环境,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活,他为学⽣提供了充⾜的课余活动时间,建⽴了为数众多,⾜以满⾜每个学⽣精神⽣活需要的课外⼩组,引导学⽣突出的⼏项个⼈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项⽬。还有⼀个情节让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把孩⼦们带到蓝天下,森林⾥,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点新东西,所⾛的每步都成为⾛向思维和语⾔的源头。他和孩⼦们带着画画的本⼦,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唱歌、⽜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活中鲜艳夺⽬、兴趣盎然、充满⽣动形象、声⾳和旋律的⼀部分。他在孩⼦们得画本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孩⼦们热切的语⾔表达⾃⼰的思想,并写下来。有⼀次孩⼦们坐在果树下欣赏⽥野⾥荞麦开花,群蜂从⽥地⾥返回蜂房,在⼩溪上盘旋嗡嗡的飞,孩⼦们说他们在互相讲花和⼩树林,讲荞麦和向⽇葵······这才是教育的⽣命!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在这⼀⽅⾯相当薄弱,⼀般学校的活动⼩组都流于形式,学⽣课外时间⽆所事事,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想象⼒和创造⼒等。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揭开教育的神秘面纱,抛开高深的理论,教育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我们要在实践中会发现一切犹如生命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在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我们能让孩子在哪些方面获得成功、获得胜利,滴水石穿,一切又是那样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