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铭:张祖庆老师的《跟着电影学写作》,上语文课求新、求异、求变。传统文化要以怎样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把精华直接给学生效果不一定好。
蒋军晶:童谣、儿歌、民间故事往往受到贬低,我们有时候要把课和课程区分开。台湾非常重视低幼有声读物,课程要渗透到家庭去。
干国祥:母语一定是从耳朵学起的。童谣、儿歌才是母语。古诗、文言是父语。我不会上公开课,跟他们差远了。《一园蔬菜成了精》绘本实际有民间故事的成分,这个绘本中也是有些问题。强调的是一种变化。民歌童谣是可以结合思辩的。
陈金铭:当一个老师超脱了自身学科的教学后,就开始构架一种体系。这是更有价值的事情。张祖庆老师的刚介绍的有声读物,不一定有老师现场讲得好。蒋军晶老师选的朴树的《送别》,完全可以选得更主流一些。
张祖庆:不试教就进课堂。上课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不是为了展示老师的完美。上公开课是一种探险,是生命的一种常态。毕竟我们都是一个平常的人。
干国祥:听课者不能以欣赏者的身份听课,而应是一个启发者。童谣的节奏就是特点。课不再在于完美,在于给自己的启发有多少。
陈金铭:并不是要求大家裸课,而是不要照着剧本来上。
听课老师:戴老师《泊船瓜洲》的疑问。王安石写诗的背景有偏颇,太绝对。“间”的读音。
干国祥:这个背景不能绝对,不能完全以背景来理解。诗的内容已经很清楚了,那一年写的并不重要。诗本身有逻辑的。诗歌理解了,可以用背景来印证。
听课老师:有声读物的现场感真的比名家朗读重要吗?
干国祥:爸爸妈妈的普通话不标准不重要,是无法替代的。
听课老师:古诗课我们回去该怎么上?
干国祥:对同一问题,换着观点去搜索。要培养自己的搜索能力。长远的做法是要读基本的专业书籍。
蒋军晶:“一水间”的读音真的重要吗?古诗就一定要吟诵吗?比如《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干国祥:“一水间”的读音等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探究。
张祖庆:有问题并不可怕,这将是我们新的课题。
干国祥:教材并不是权威。它应是学生研究和批判的一个素材。我们的观点是要转变的。
陈金铭:“存疑”也是一种理念。从前的时光很慢,慢得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选择合适自己的路,或者就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