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46号宅院,为清代著名文人甘熙的故居,所以被称为“甘熙宅第”。它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2006年5月25日,这里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30日清晨,参观完太平天国博物馆后,我来到甘熙宅第的围墙外。在这里绕了一大圈,才找到北面的正门,拿出自己的工作证,便可以免费进入参观。
这里也被称为“甘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这个建筑群坐南朝北,既有江南民居的清新雅致,也有北方大院的浑厚大气。
如今,这里的院落被改造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从北侧的入口处进入,从南侧的出口处离开,穿行在一座又一座小院之中,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文物,感受南京丰富多彩的民俗和非遗文化。
南门
小园
这里院落的布局严格,左右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步入其中,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内厅等。
在前方以友恭堂为核心的三座厅堂内,为甘氏家族历史陈列。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战功显赫的名将,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为家训,书香门第,诗礼传家。
甘贡三
藏书
在中轴线尽头的建筑内,为南京民居建筑艺术展厅。这里陈列着大量民居建筑上的木、石、砖的雕饰,抵消了建筑原本的沉重感,使建筑更富有文化和神韵。雕饰的内容均为吉祥图案,表达了主人的理想追求或平静淡薄的情怀。
这里有一件直径约45厘米的圆形砖雕,原本镶嵌在宅院的照壁之上,包含“麒麟献瑞”和“福在眼前”的美好寓意。正中间是一只回首张望的麒麟,树枝上有一只口衔铜钱的蝙蝠,周围的房屋、树木、河流等景物雕刻的淋漓尽致。
民居砖雕
麒麟献瑞 福在眼前
走到中轴线的南端,折向西侧的建筑群,更多的院落呈现在眼前,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每一座建筑内,都是不同的展厅,包括南京钟、戏曲脸谱、金陵工巧、金陵十八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陈列。
但是,由于展厅面积有限,所有的展览都很小,仅限于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零星的几件展品,大多都是复制品,所以没有多少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知不觉,我便加快了自己步伐,在每个展厅停留的时间都非常短暂。
戏剧脸谱展
戏服
本以为这里的展览就是这样了。但是,走进北侧的两座大厅,室内空间竟然开阔起来,四周的展柜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民俗文物,包括家具、器物、服饰、刺绣、书画、泥塑等,色彩艳丽,充满喜气。除了静态的展示之外,还可以参与其中——
在展厅的中央,摆放着一件鲜艳的扁形箩筐,将3岁以下的孩子放在里面,可以体验曾经的“抓周”习俗。如果抓到升斗和算盘,孩子长大以后善于经商;如果抓到乌纱帽和印章,象征着未来的仕途坦荡;抓到书本,热爱学习;抓到刀剑,武艺过人;抓到金银,吉祥富贵。
南京人为了孩子身体健康,避免炎热的夏季茶饭不思,一直流传着“立夏称重”的习俗。在每年立夏的时候,特制一件巨大的杆秤,用麻绳挂在房梁之上,下方再吊一个大竹篮。然后,让孩子坐进去,人们移动秤砣,称出孩子的体重,确保他们的身体正常。在展厅里,也制作了一杆秤,小朋友们可以坐在秤盘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