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陈志强;配图:完 璧、张锦玥】
古街近史 展风云变换 写历史变迁
到了1892年,加拿大英美会对华传播基督教义。已在华传教多年的美国藉传教士赫斐秋和加拿大传教士何忠义夫妇等一行九人,成为该教会来蓉的首批传教士。他们在四圣祠街买下一片菜地,历时两年修建了至今尚存的四圣祠礼拜堂。而鼎盛经年的“惜字宫”却在历史的变迁中荒废了。
一年后,震惊中外的“成都教案”暴发了。1895年端午节之日,群众在教堂附近举行传统的“散李子”活动,英、美教士强行干涉,并捕去三童,又把前去交涉的人扣押起来。当晚,群情激愤的群众火烧了教堂,酿成了“成都教案”。另有说法是义和团借“散李子”的时机,引发了教案。不论哪种说法更为真实,总之这场风波毁去了礼拜堂,也令四圣祠这条古老的街道声名远播。
后来,在清政府的干预下,四川总督骆秉璋及一些官员被革职,朝庭又关杀了一些无辜百姓才算平息了这场与美、英教会之间的纷争。此后,美、英教会重建了教堂。1900年,义和团之风的鼎盛时期到来,这股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风潮再次席卷了四圣祠街,教堂自然又成了攻击的对象,二次被大火焚毁。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美、英教会第三次在四圣祠街重修教堂。此次重修护大了范围,礼拜堂可容纳300人。美、英教会又在街北创办了仁济医院,是华西大学医学院六、七级高班学生的实习基地。医院东侧开设了华英书局,出版英文书报,是成都较早公开出版、销售译文书报的机构,也是老成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还在别处开办了华英女中、协和女师等教育机构。1920年,教会发起“百万砖”运动,新扩建了可容纳千人的礼拜堂,风格属于简易的哥特式,并于次年完工,设计者乃知名业内人士“苏继贤”。完工后的教堂占地3000余平方米,高约17米,堂顶北端建有四层钟楼。1933年,更名为“基督教神恩堂”。抗战时期,仁济医院转型为中央、齐鲁、华西三家大学联办的联合医院。
1941年,英国在四圣祠街设立了“英国新闻处成都办事处”,至1945年期间,经常以茶话会的形式招待新闻界和各党派人士,包括社会名流、各方学者,又散发中英文对照的新闻资料,倡导大家座谈时局,书撰言论,为成都本土的新闻及出版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成都解放前夕,出于历史的原因,医院等社会性质的机构不再由外籍神职人员掌权,外籍人员及职工大多回归故乡,而医院也名存实亡。到了1950年,原晋绥军民众医院利用原仁济医院旧址创办了川西第二医院,主要为行署直属机关享受供给制的人员服务。1951年7月,医院改为事业单位,正式对广大社会民众开放。1952年,医院划归成都市所属,定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之后,医院陆续新建了住院部、门诊部,原医院旧址改建成了职工生活区。1966年后,教堂被严重破坏和占用。直至1984年11月25日方修复,于1989年1月1日对外开放,成为成都历史文物古迹之一。
(下篇:《回忆四圣祠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