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张锦玥;配图:完 璧】
2009年8月,成都市公布了“成都市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物保护名录”共有17处,令人高兴的是锦江区占了8处,其中仅书院街街道辖区四圣祠北街就占了5处,分别是位于四圣祠北街12号的四圣祠北街12号民居、四圣祠北街17号的基督教恩光堂、四圣祠北街的基督教教会旧楼、四圣祠北街36号民居和四圣祠医院。在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矗立了5处成都近现代优秀建筑物,可能在全市都仅此一例,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据《成都城坊古迹考》等资料,四圣祠街因清朝有供奉孔门弟子曾参、颜回、子路、子游四位圣贤之人的祠庙而得名。
从今上溯100年前,四圣祠街上有许多外国人在此逗留居住(据《成都通览》)。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2月加拿大人启尔德(O.L.Kilborn1867~1920)、斯蒂文森(Stevenson)等医生组成的英美会先遣队从上海溯长江、岷江而上,抵达成都,租用四圣祠北街12号民房建立福音堂、创办西医诊所。初名福音医院,后定名仁济医院,由于限收男病人,故又称四圣祠仁济男医院。
早些时候的仁济医院,医生仅启尔德和妻子詹妮夫妇两人,后来又有余安(R.B.Ewen)、赫尔(H.M.Hare)、王春雨(W.E.Smith)等加拿大医生。1895年端午节,因“成都教案”,引发民众捣毁医院,焚烧宿舍,焚毁四圣祠教堂,著名作家李劫人在他的小说中记述了这件事情。1896年秋,在原址重建医院,设25张男病床。1905年,启尔德得到地方政府补助1500两黄金,于1907年开工,由建筑师苏继贤(Walter·Small)负责,于1913年初建成一幢四层楼的医学大楼,在当时看来大楼气派、建筑精致,成为成都近代建筑中的代表之一。
位于四圣祠北街36号的民居,门牌号为附3、4、5号的小洋楼,呈欧式建筑,精美典雅,简洁浑厚。3号楼曾是教堂的牧师楼,一共三层,一楼外围是走廊,二楼是卧室,三楼是阁楼。附4号楼的欧式建筑别有洞天,穿过黑色大门,就是两米长的过道,再推开第二扇小木门,一座有各色植物萦绕的庭院便出现在眼前。走上台阶,屋子的木漆格子窗户别有情调。这座小楼20世纪40年代曾经还接待过来成都进行抗战募捐的冯玉祥将军。
位于四圣祠北街17号的是基督教恩光堂,呈德国巴伐利亚式建筑风格,由传教士兼建筑师苏继贤设计监造,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高约18米。正堂为重檐式屋顶,屋顶前坡左右各有一宽敞的亭阁式天窗,与屋顶巧妙相连,正脊有吻兽等构件,至今有110多年历史,是成都市保存较为完整、历史较长的教堂,对研究近现代成都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该建筑于1899年建成后为英美福音堂,是加拿基督教循道宗卫斯理会,1933年改名为四圣祠礼拜堂,后破损,1989年元旦正式复堂至今。恩光堂左侧为四川神学院,每年这里都会组织大型宗教活动。
(下篇:《四圣祠与惜字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