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则达4亿多用户,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利用知识付费的风口从事知识创业和知识变现,用户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选择也更加地理性了。
知识付费市场快速发展,现阶段知识付费的形态与模式基本成熟,包括知识电商类、社区直播类、讲座课程类、内容打赏类、线下咨询类、第三方支付工具、付费文档类等。
回顾自己这些年所参加过的学习类付费课程,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有这么几个:
一、高太爷学习训练营
21天意志力训练营:开始时间2019年8月8日
二、L先生学习营
21天智识营:2019年12月4日
三、樊登读书平台的训练营
30天樊登读书读出生产力训练营:开始时间2020年3月16日
30天樊登读书沟通力训练营:开始时间2020年6月19日
21天结构思考力训练营:开始时间2020年8月7日
21天精读论语训练营:开始时间2020年9月1日
7天樊登运营大学和21天读书会辅导员:开始时间2020年6月9日
四、猫叔的行动营
21天剽悍一只猫剽悍行动营:2020年4月15日
五、秋叶大叔训练营
个人品牌训练营: 开始时间2020年10月13日 (只上了三节课,未上完)
六、S成长会
S读书会和学习小组:开始时间2021年1月1日-至今
总的感受
除了以上列出的学习训练营,还不算我购买的知识音频类课程,如混沌大学的课程,以及一些英语和亲子类的学习课程等(这几年我花在学习训练营上的钱财还真不少啊!)
我参加的第一个训练营是高太爷意志力训练营,老高是个实在人,他是从体制内辞职的自媒体人,也是一个厉害角色,在意志力训练营里学到了挺多东西的(实在话),但就是感觉现在高太爷不专心课程的深耕了,忙着赚钱去了,公众号也不更新了,不过他人是不错。
L先生是同事介绍认识的公众号作者,是我最喜欢的自媒体人,他性格有些shy, 公众号文章质量很高(一周出一篇),重要的是他人品非常好,他的付费课程只有写作课和智识营,课程都非常便宜,性价比很高,都是干货,需要一遍一遍地听课才能理解。L先生的文章给了我很多成长的道路上的启示,他几年前的文章都还很有治愈性和激励性。
樊登老师大家都熟悉,最早是听樊登老师讲书,慢慢地参加了很多樊登的训练营(几乎也参加个遍),当时觉得挺有收获的,但现在记得的只有一些读书的观点和当时训练营讲书的画面和气场了。总之如果是现在的我,应该不会参加那么多樊登短期的训练营,那时一个接一个的训练营学习,有跟风的嫌疑,身边的小伙伴也前赴后继。
猫叔的行动营,其实和樊登老师的训练营的效果差不多,但是比樊登老师的训练营贵多了。猫叔营销的手段很高。
秋叶大叔是个知识界的网红,也是个实在人,学习的狂人,他讲课挺有趣的,也很有哲理。但是他的课程不是我需要的类型(买了听了才知道)。
参加了这么多平台的知识内容,觉得知识付费行业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碎片化的内容较多:知识付费平台多是将大量碎片化内容零散地传递给用户,如时间管理,21天写作营,21天读书营,21天口语营等,这些碎片化知识确实满足了人们高效率学习的期望,但是并不能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该领域的知识。
2.内容同质化:各大平台投入的热门知识的内容生产,很多属于技能类培训内容,如语言类、写作类、office操作类等,这些内容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易出现内容同质化。
3.过度包装和宣传:知识一旦被平台过度包装,用户就很难买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过度的包装和宣传使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大师”“网红”,而且跟风现象严重。
4.缺乏小组内的协作学习:我所参加的知识平台产品,大多以录播音频和微信群互动模式出现,小组内成员缺乏互动,成员仅限于看书听课,然后完成作业。而真正的学习应该应是在同伴互动中逐渐获得的。
5.缺乏有意义的建构: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这本书讲到,知识付费的活动、人工制品和环境不会脱离其用途而独立存在,成功地学习需要对意义建构加以分析、设计和评价。对意义的建构需要在集体活动的情境中展开,并且以专门设计的人工制品为媒介。目前的知识付费产品完全本末倒置了,以设计的人工制品(知识内容)为主,而集体活动的情境基本没有涉及,这样就很难取得效果。
总结:
教育领域中的计算机网络支持的协作学习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员借助软件和程序进行远程数字化学习,教师将数字化资源传递给学习者,进行在线教学,最后在小组中的协作中互动学习,最后一步的协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也经常被现在的知识付费行业所忽略,因为人员的维护其实比知识的讲授更困难。
现在的知识平台学习课程良莠不齐,运营的模式多是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把知识课程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只是真正的学习还要以互动为主,并且有积极情绪的参与,学习才能成为肌肉记忆,并产生真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