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搞自媒体的人越来越多,其实搞来搞去最终的目的,就是「变现」。
如果从一个人的发展历程看,变现路径有两条,一条是「以求职形式包装自己的能力卖给老板」,另一条是「直接跟市场需求对接自己当老板,让别人相信这个老板有能力解决顾客的问题」完成变现。
老板不是卖货的吗?为什么现在开始通过IP的打造卖人了?因为当前不缺好产品,真正缺少的是信任,所以「可变现的商业IP」就成了很多创业者追捧的方向。
有了优质内容,帮自媒体平台留下的用户的注意力,平台作为交换,流量也就来了。消费者不爱看广告,只是单纯地卖货,基本上是卖不动的。
你看,无论是求职者还是老板,他们的变现方式其实都是「把人卖出去」。只不过求职者贩卖的是「能力」,想打造商业IP的老板贩卖的是「人设」。
能力可以通过「简历、作品」进行包装,但商业IP却只能通过「关系」进行包装。简历、作品看得见摸得着,关系却看不见摸不着,关系是一种彼此期待对方承担的角色,这种印象带来的感受很难直接量化,所以「商业IP包装」比「简历作品包装」难了好几个数量级。
再难也是有抓手的,「因缺有需,趋利避害」这就是不变的「人性」。有需求的地方就会催生相应的市场,有了市场需求,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具体场景下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关系也就顺理成章地建成了。
搭建关系前的需求,都隐藏在哪儿呢?都藏在很多爆款笔记or视频的「评论区」里。在点赞、收藏、转发、评论这些功能里,评论需要花费的精力成本最高,如果不是有感而发,懒得评论才更符合人性的需求。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评论的数量通常会少于点赞、收藏、转发的数量。在评论区里筛选相应的需求原话,看清目标客户想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搭建生意关系的起点」。
把这些需求点进行提炼总结,你恰好有相应的经验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在这个领域持续产出内容,商业IP的定位也就完成了。
剩下的,就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表面上看是帮用户解决问题,实际上你的价值观也就通过这种人设包装,不知不觉地传递出去,用户还不会反感。
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跟自己有关的内容,跟自己的无关的,在用户看来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内容是会筛选用户的,跟自己有关的人就会留下,无关的人就会离开。
IP要持续输出内容,这就要求这个人得有足够多的深度积淀。所以想赚钱,还是从看书写作沉淀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