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的下午,我走进了6班,准备周五的第二次试教。
学生很嗨,对我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毕竟曾经教过一学期的校本课。
很快地领着学生读了一遍词,看了预习单。与之前的相比,我改动了第二条:
关于苏轼
之前你了解的苏轼是怎样的?读完词后有新的认识吗?
【让学生能从词的理解入手,对苏轼有新的认识,这也是学习宋词的一大育人价值。】
也把教材中的参考注释去掉了,希望能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展开联想,理解一部分,而非直接给注释,截断学生对文字的直接体验。
说道最后一题时,学生立刻就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又有孩子翻阅了《童声古韵》,后面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旧时茅店社林边”,这里的社是土地神的意思。真的不得不为这样的学习热情点赞。
周五上午去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都非常认真,不仅全部填满,而且有几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很有思维含量,我欣喜地看着他们积极地学习,引着他们再次自读这首词,我想他们是我喜欢的孩子。
下午第一课开始试教,自我感觉比上次有些改进,时间空出来留给吟诵,拓展也带到一笔,但是有些地方的确需要商榷,不是很顺畅,特别是对比阅读的时候,没有表格有些乱,层次不清晰。
可是评课时这些都不是事,主要的问题在于究竟要如何突破、如何创新?
他推荐主题化讲解,利用古诗词微群文阅读突出本校的特色。不求精准地理解古诗词,要学得活跃、有趣、有得。首先考虑基础性目标,再考虑发展性目标,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习,落脚历史文化,追求理性与感性并存。我要把苏轼的经历烂熟于心,在课堂上需要的时候随机出现,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了解词人。
我一下子全然不知所措,反复听了几遍点评的录音,还是一无所获。
周六周日两日,我在家闭门造车,冥思苦想,可是如何找到这微群文,以什么为根据寻找?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我又查看了苏轼所有的经历,着重看密州这一段,这是他为官之路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新起点。之前在杭州做通判,上头都有人管着他,完全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在密州就不一样了,虽然穷苦,但是有自主权,他的确大刀阔斧地做了很多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好事,甚至选择王安石变法中只对百姓有利的内容实施,这样的气魄不是一般婉约人有的。
翻阅了几遍《“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六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章节,寻找可以眼前一亮的关键词:擅用的意象,反复出现的情感,特有的表达方式,语言的细节。细读这首词,似乎没有啊!再看。考虑育人价值:诗词在六年级学生中的育人价值;宋词的独特育人价值,苏轼这首词的育人价值。我想,究竟是什么?诗词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六年级如何有别于其他年级?是意象吗?是鉴赏吗?宋词的独特是什么?境界吗?这首词又有什么?人物豁达的转折点吗?担心国民生计的心怀吗?
学生的起点在哪里?他们的困难、问题、障碍在哪里?已有的学习方法,知识积累,哪些可以在本课中得以体现?他们对词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我还可以挖掘多少?找到这最近发展区,又如何设计教学活动?理性感性如何体现?学生这节课的提升点究竟在哪里?评价鉴赏需要到什么程度?意境的营造如何让学生探索?对比的阅读是否需要?
我的脑子里有几百个问题在萦绕,就像一条条绳索勒紧了每一个细胞,我无法思维,无法解脱。
两天,我一个字也没有写,就是对着电脑和书发呆,理不出思路,找不到突破点。
既然什么也写不出来,我放弃了,开始重新阅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希望可以找到需要的灵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那我如何给学生讲这么深奥的境界问题?这首词的境界如何?
“造境、写境。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苏轼的这首词所选之境的确合乎自然,上元节的灯火、明月、鼓乐,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色彩,因为人的心境完全不同,自然所造之境也不同。可是杭州的景没有过分的喧闹,聊聊几笔,就像是一个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杭州的繁华。因为这首词的重点在下阙,开头的寂寞就奠定了感情基调,霜露和雪更突显了人物的心境。
“有我之境,由动到静的时候可以得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那苏轼的忧国忧民是一种境界吧,悲凉中又充满希望是一种境界吧!
从忧世的角度出发?我找了很多篇,觉得不可行,那就完全变成了群文阅读,还很有可能主题先行。我的主旨是讲这一首带出其他的诗句。
抓常用词?寂寞、昏昏、社。找一下还真的有很多呢?可是也不行,这样没有什么探究意义。
抓景中情?王国维不是有“一切景语皆情语”吗?这首词中上下阕虚实相生,先写杭州印象,再写密州现实中之景、之情。挖掘一下还是可以的。
列一下词中景:灯火、明月、人、帐、笙、麝、马;人、鼓箫、社、火、灯、霜露、雪、云。好像太杂乱了,这情如何体现?虽然我已经明白得很,可是要通过学生活动,引导他们自己探求发现,这真的很难。
要不就从诵读分析,在评价朗读吟诵的过程中理解?还可以解决吟诵这一大难点,凸显学校特色,可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底蕴似乎少了一点。而且40分钟就围绕吟诵来,太过于单调了,趣味性、活跃性不够。
我实在无法思维,只有在纸上一遍遍地默写《蝶恋花 密州上元》
儿子走过来打趣我:“怎么了,被校长罚写了?写这么多,哈哈!”
我无奈地告诉他:“备课卡壳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他拿过去读了两遍,告诉我:“我们老师就是让同学们自己读,然后结合注释读懂,大家围绕个问题讨论一下,然后背诵、默写。这有什么难的呢?”
我自嘲地笑笑:“是啊,这有什么难的?可是我找不到让学生研究的地方。你说是从寂寞、昏昏等常用字入手好?还是从灯火、鼓乐、社之类的带有时代气息的意象好?”
他觉得还是鼓乐好些,分类很明显,有行军打仗用的,有寻欢取乐用的,有特定场合如祭祀用的,还有求爱用的。说着还呵呵了几声,懵懂的爱情在他心理发芽,文绉绉地诵读“关关雎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想破脑袋的事情到此看见一点曙光,觉得此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