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似乎只有在夜深人静或者是凌晨时分,人的头脑才更为清晰,才更有思考记录的欲望,至少我是这样。所以趁着这个时间,赶紧继续分享《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特别害怕自己所谓的懒散和所谓的忙碌,导致分享流产。作为处女座的我可能骨子里还是有着对完美的追求,所以继续分享,有始有终。
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分享
“我觉得不管教什么,首先都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产生兴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唤起孩子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4章
“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关键在于是否运用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习中与孩子做各种游戏。”----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4章
“我认为填鸭式的教育就像给树浇水,只浇到了树叶上,根本就没有到达根部。树木怎么吸收得到水分呢?在知识灌输的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功能丧失殆尽,所接受的只是大量抽象的原理与公式,完全没有理解所接受的知识。这种教育就好比全家人喂养一只宠物,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喂它,把食物一股脑儿的送进它的嘴里。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既难受,又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只会成为死板的知识接收器,反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4章
感受:我觉得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成人也一样,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基础,就很难去学习,更不用说学会学好。可是在中国,家长们太重视学而忽略了是否想学和喜欢学。孩子可能会反抗,可是家长却有千百种理由来说服。所以,我们也会发现在填鸭模式下输入的知识,可能暂时被孩子所记住,也就是停留在“树叶”的位置,很难深入到根本。我们会发现孩子三岁时背熟练的唐诗古文,到小学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幼儿的探索精神从两三岁起就开始萌发了。他们开始向大人提问,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这是值得高兴的事,说明孩子开始对世界进行关注和思考了。然而遗憾的是,我发现大多数父母不仅不为孩子的提问感到兴奋,反倒觉得厌烦。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那些所谓可笑的问题往往都是随随便便敷衍一下,并不给予耐心的解释。”----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4章
“必须重视孩子对世界最初的探索,积极地回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同时,父母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以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的天性。”----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4章
“孩子既不能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也不应受到权威的压制。这样孩子的辨别能力的就会萎缩。如果没有辨别能力,就谈不上有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更严重的还会形成以一种易于接受暗示的病态心理。在权威压抑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精神上也会产生种种缺陷。”----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4章
感受:其实相比我们那个年代,现在的孩子已经幸福太多。起码他们的问题很少会被嘲笑,更多的是家长不知道如何回答。我们开始尊重孩子的提问,但是绝对谈不上重视。有时间,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耐心地给孩子解释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反之,肯定会敷衍。所以,这是我们中国家长需要重视和改进的地方。尊重孩子的为什么,并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答案。也许,我们还可以换个心态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孩子的提问也是提供给我们进步和成长的机会。如果没有孩子的为什么,也许我们还不知道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不知道。培养孩子,从接纳和重视孩子的问题开始。
“对于儿子的施教上,我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根据我的经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实世界能教给我们的永远比书本上更丰富、更生动。”----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4章
感受:超级赞同老卡尔的这一理念。可能因为自己是一个不善于读书的人,所以更偏向喜欢实践。觉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远比不上真枪实弹来得过瘾和深刻。我现在是一名儿童营养师,可是两三年前我还是一个“厨房小白”。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实践的机会,想实践的时候没有人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实践。时间久了,年龄大了就不愿意实践,也没了信心。不是因为有了女儿,学了营养,我想我一辈子也与厨房无缘。可是事实证明,只要给自己机会实践,学会和做好并没有我想象的难。所以,现在我就总创造机会让孩子和我一起动手做美食,在实践中认识食物,学习制作。
“卡尔,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能只靠外表来判断。有的人长得很漂亮,表现得很和蔼,这可不代表他就一定是个好人哦。而有的人天生性格粗犷,有时还表现得很凶,但或许他却拥有美好的心灵。人是很复杂的,你应该注意学会分辨好人和坏人啊。”----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5章
“阳光背后也必然会有阴影,千万别忽视了它。”----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5章
“这就是我时常要求你清醒地去认识别人的原因。你要记住,在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一定要用脑子去判断自己所见到的一切事物。”----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5章
感受:其实初次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还觉得惊讶,为什么要传递给孩子不好的呢?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给孩子传递美好。觉得纯洁的童心不应该早早的接收这些阴暗。读书会上大家讨论以后,我发现老卡尔是对的。因为再纯洁的孩子终究都会长大,与其让他毫无戒备的感受不美好,产生一种“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感觉,还不如早早的教会他分辨。一方面,孩子自我保护和自我辨别能力会增强。另一方面,告知事实远远好过善意的欺骗。千万别小瞧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我认为让孩子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比让他成为一个老实人更重要。事实上,忠厚老实、循规蹈矩的人并不一定能妥善地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也不太可能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6章
感受:在社会上老实人总是比较容易上当受骗,吃亏受欺。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不论是在孩子堆,还是成人圈。老实人虽然不招人讨厌,但是算不上好,有时候显得有些不合群或者不招人喜欢。所以做一个善良的聪明人可能更讨人喜欢,说得通俗些就是EQ更高一点。
“来自他人的认可和激励往往会成为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强大动力。”----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6章
“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一定要学会不失时机地表扬别人,这样既表示出你对别人的尊重,也会使比人乐于帮助和支持你。想想看,只说一句简单的话便能让你自己和别人皆大欢喜,又何乐而不为呢?”----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6章
感受: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有一句“严师出高徒”,所以总觉得要高要求才会向高标准靠近。可是每个人都是渴望被认可的,所以不失时机的表扬和认可真的是太重要了。我认为人人都喜欢表扬,而并非批评。表扬传递给人的是认可,带给人的是快乐。而不当的批评传递给人的是否定,带给人的伤心难过。一句鼓励和表扬就是一次正能量的推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吝啬这来自口头的表扬呢?
“父母以及其他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每时每刻都在孩子的身心发育。”----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7章
“然而有的孩子好不关心他人,行径冷酷、残忍无情,这大多数是由于家庭的不幸和早期教育的不足造成的。如果希望孩子更加关心和爱护他人,正确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父母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品德言行。”----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7章
“从现在就开始行动吧,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兼具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的话,从现在起就开始引导他们向这个方向发展。”----摘自《卡尔·威特的教育》第7章
感受: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一句话“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给孩子的不管是言语还是行为,总是会被孩子一字不差的奉还。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习惯了某些不文明的口头语,如果我们不避讳,那么有朝一日这些口头语也会成为孩子的口头语。我们希望孩子不挑食,那么我们首先就不能挑食。我们要求孩子尊重他人,那么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今天分享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的4、5、6、7四个章节的内容。节选的都是触动我的地方,所以我在下面都用简短的文字说一些自己的读后感想。虽然不是全书照搬,但是选其精华,希望可以让没有时间阅读全书的你们有所收获。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再次收获,这是继读书会后我发现的另一个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的方式。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