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猪猡”棚·“火油”盏
我们踏上这条水陆两用通道向南不到十米,就走完了自家小菜园,来到了我家另行搭建的猪棚的东后墙。
我家和大多数农家一样,也是有着独立的猪棚的。这间猪棚就建在正屋门口场地的东南角、小菜园的南侧。砖土砌成的外墙,稻草铺设的屋面,同样的低矮、破旧。门口开在西外墙的西北角,和正屋门口倾斜着相望,有七八米远,家人两边来回走动还是挺方便的。
——“倾斜”发音“倾崖”,叫“歪叉”发音“罚叉”。
猪棚除了西门,也就只在东外墙上按了一扇木窗。上面的玻璃基本没有完整的,残缺处用旧尼龙纸覆盖上。棚内灰尘啥的就不去谈了,还到处布满了蜘蛛网。
——“完整”叫“囫囵”发音。
——“蜘蛛网”叫“噘噘绑绑丝”。
因为低矮、不通透,即使阳光灿烂的白天,里面照样灰蒙蒙的。由于用不起电,棚里也就没有拉上电线,电灯自然无从谈起。晚上甚至白天的光亮,就全靠一只煤油灯撑门面了。
——“煤油灯”叫“火油盏”发音“服油载”。
——“撑门面”发音“唱门米”,还可以叫“撑市面”发音“唱市米”、“榜面子”发音“榜米子”等。
这灯,是大多数农家的基本配置,也就一只,多数就用在猪棚的照明上。整体圆形,底盘大,顶部小,顶端上面有根铅丝作为挂钩,扣在两边。提起它,可以把灯拎起来、挂上去、拿着走。底部圆锥形的部件是油壶,灌的是“火油”,估计就是煤油吧,“煤油灯”的学名也就这么来的。一根粗粗的灯线浸没其中,并在上面中心部位探出头来,这是用来点火的灯芯。油壶上方、也是灯盏的最大部件,就是一个圆形的透明玻璃罩,为只为使用时照样亮堂还不会被风轻易吹灭。
大人们为了省油省钱,灯芯头只拔出一点点。点着火后,火苗也就只有一点点,由此放出的光亮实在不敢恭维,像鬼火一般。所照之处,昏昏沉沉、晕晕乎乎,看不真切。好在猪棚空间不大,还不至于分不清谁是谁。
——“鬼火”发音“居服”:非常微弱的光亮。
我家的“二师兄”倒也没有嫌弃家的念头,也没得选择不是,既来之则安之。它也不用像宠物似的被主人套个别致的名字,只要听到主人发出“噜噜”声了,就知道有吃的了,赶紧钻出稻草堆,凑到跟前来。有着两个小孔、类似蜂窝煤饼的圆圆鼻子,轻轻蠕动着,就差插上两根葱了,挺“憨”容可掬的。它满怀希望地盯着你,小尾巴摇得那个灵动,“金蛇狂舞”也不过如此。
——“二师兄”指啥,怎么叫出名的,不用我啰嗦了吧。
——“尾巴”发音“泥拨”。
——“蛇”发音“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