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先要修德,中国人评价人的最高标准是“道德”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晃兮惚兮其中有物,遥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告诉我们到是什么样子的,老子在第1张就说道是不可道的,可是不可道还是要道的,因此中国人你问他什么事儿,他是先说我不知道,是学老子。老子先说这个是不知道的。接着下面都是很勉强的来讲的,大家听听就好了。要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要把他的话当做宝典,一个字都不能改,那是很糟糕的事儿。
“孔德”就是大德,也是老子讲的玄德。玄德就是以空为德。这样才知道中国人会说多亏你帮忙,否则我不能怎样,多谢你上次救我,否则我不能怎样了。被谢的这个人就会说哪里哪里,没有没有。你若是自是有功,就会让人反感,对你避之不及。得是变化的,它是道的作用,一般人只看到得的部分看不到到的部分,道德二字只能看到德。他是个态度,是个行为,是个言辞,是个表现,但是道我们始终看得见。因此大德我们只能用形容的方式来让大家有所了解,而不是真的是这样。小德不可能“惟道是从”。往往你认为没有问题才会出大问题就叫道,要有弹性。
“道之为物”道本来不是物到手表现出来的样子。“惟恍惟惚”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好像没有又好像有,仿佛有仿佛无就叫恍惚。“惚兮恍兮”就是来回摇摆不定。(这里讲到了,中国人的人性就是经常摇摆不定,有时候以确定的事情临时又会变卦,然而若是时时都守时,就如机器一样了)老子告诉我们他摇摆不定,恍恍惚惚。“其中有象”然而一般的人看不懂,像就是天垂的象。他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一般人看不懂,所以是需要用“观”是需要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看。
“恍兮惚兮”他有痕迹有本质,所以能发现“其中有物”这个雾是万物的本体,万物的根源,而不是具体的东西就叫做道。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就能够谈“惟道是从”了。
“窈兮冥兮”,窈兮--是微不可见,即便用显微镜也看不清楚。冥兮--是深不可测。海底太深了,人根本看不见,就是因为他微不可见,深不可测,所以他才有生养万物的精气。因此这些现象中它是“其中有精”,精--就是最小的原质。“其精甚真”是很真实,那叫精气。人就是从男人的精子受孕以后产生的。“其中有信”有可以信验的东西,即是道跟万物有一个连接的枢纽,使人确信不疑才能够惟道是从。
【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并没有用自古及今,而用至今及古。因为老子讲的是本体,本体是从现象推上去的。因此一定要从现在推到古代,一定要问“吾不知谁之子”,中国人都是从儿子去追问父母,这才是符合逻辑的。如果问这是谁的父母那方向就错了?“其名不去”--道的作用随着道的名号永远留在世上,没有人会否认,只是说不清楚而已。“ 以阅众甫 ”--阅。是阅历,是道在看;甫--是父的意思。众甫--就是所有万物的根源。所有万物的父亲万物的根源,都被道看到了。道把自己拉入万物一起发展,所以他永远看得到,他的阅历是非常充分的。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们又如何知道这个孔德之容,这个众甫的形状呢?就是从道的作用里面去了解的。因而本章告诉我们,道是无形无际的,它一定要作用在物的上面,才能够显现出它的功能。
老子认为如果我们没有身体就没有行为和态度,人家就搞不清楚我们是怎么回事儿,相同的倒也是一样,他一定要透过万物有万物表现出来。老子告诉我们--要从这个人表现的实际状况来了解他心里头想的是什么,他走的“道”是什么。
道透过万物,表现出具体的行为,表现出具体的形状形象,就叫“德”。一切事物,其中的属性就是他的德。看一个人背后的道,就可以知道谁跟自己同道,谁跟自己不同道。然而此计划可以真也可以假,因为人的行为是可以伪装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千万不要上当,我们得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脑子告诉我们要重视心法,灵魂二字是西方人用的,我们不太用。中国人要修道就要重视心法----“抱一手中”。抱就是很纯真一尘不染,很朴实。守中讲的是守虚冲,不断保持虚,才不断有冲的功能。
相同的中道家的解释跟儒家解释不太一样,儒家的解释是要走中道。要把他们分清楚,否则就搞错了。
2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曲就是曲线。全。就是处事很周到很周全。一个人能够做到拐来拐去才有办法,面面俱到。若是走直路就会引起正面冲突,就照顾不了全局。老子觉得。只有委屈才能求全。若是你硬泡硬走直路,把人都得罪工了,还怎么全呢?最后碰了一鼻子的灰
“枉则直”枉就是不直受冤枉,才有清白的一天。老子认为如果不受冤枉,永远没有清白的一天,受了冤枉,很快就得到清白。一个人会绕弯子,才能伸得直。想要挺直身子,你就必须要先弯一下,如此才有弹性。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受冤枉,对自己反而是最幸运的,那么人生会改变很多。你会适时的去对你的人生,对你自己的言行做调整。
“洼则盈”有低洼,有空间才能够装东西,才有一天会盈满。但是最好不要盈满,如此你才永远有功能,永远可以装新的东西。“满招损”
“敝则新”弊是旧,只有旧的才会有新的。老子认为一定要特别小心新的,我们中国人讲心一定要跟旧年在一起,否则的话你会觉得新的就是好的,就是我要的进而喜新厌旧,这样就会越来越忘本,离道也就越来越远。继旧才能开新,只有把旧的搞明白了才能温故而知新,否则新的就成了非常危险的东西。
“少则得”我没有什么欲望很容易满足,因为我要的少,当然人家就会给我了。
“多则惑”你若是要的多了,别人就会感觉很疑惑,你要那么多干什么,反而不会给你,你就达不到你想要的目的。一个人要学会容易满足,就会很快乐。中国人是天底下最不容易满足的人,所以我们要好好了解一下我们自己。
老天给我们一个贪得无厌,很难满足的“性”是让我们去修的。假如人天性就没有什么欲望,就没有什么可修的啦。因此作为中国人,最好要了解我们有修的最好机会,有修得最好的素材,这是最幸运的。
所以老子认为民族性不同,个人就要走个人的路,千万不要盲目的去学习,尤其是在还没有看明白的时候。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句话就是--以无欲为德。一个人最高的德行就是无欲。你们要抢要争我不用争,因为我心里头什么都有,不一定要拿到手,不一定是我所有的才叫有。看到了我就很满足,我就拥有了。中国人的满足多半是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不求物质方面的满足。与西方人不同,曾老认为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了解我们比较深的民族性,也就是有根源去了解,不然就无法进行比较了。
“圣人抱定了一个心意”--我清心寡欲,不老想自己,以天下为己任,跟天下万物合而为一。便可以通晓所有的道理,明白了天下万物共同的一个准则。所以老子曾经讲过,营魂抱一,无人离乎--凡是凭良心身体听从良心的指使,人就能自由自在,自得其乐了。
【不自见,故名】“自见”就是自以为很高明。眼睛见的不一定是真实,因此我们要“不自见”。
【不自是,故彰】“自是”就是自以为是。我们总喜欢把道理拉到自己这边,而舍不得跑到道里的那边。“惟道是从”就是自己应该跑到那边,而不是把道理拉到我们这边。人要不自是,道理才会明白,才会昭明,才会显著,所以叫“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伐”就是称赞自己,过度自我膨胀。“不自伐”不自我夸张,不自己认为有能力,不过度膨胀,这样才能够把功做出来。
【不自矜,故长】“矜”就是很自负。一个人表现的很有信心,就是心里很空虚的人。表面表现的很自信,就是很慌张。我们要不自怜不自哀,不孤芳自赏,不一意孤行,这样才会持续的长。“长”就是生长发展的意思。
“争”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老子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避开争端的道路。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不争谁能跟你争呢?根本无从生起。看到一个东西,如果所有的人都不争着去拿,大家反而会想是不是要等一等再拿,反而就不着急争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能够去除这些,就不会真所有的你争我夺,都是因为有人先争所造成的天下,如果找不到争的对象,大家还争什么呢?(就比如说下象棋,你主动拿了黑棋,是其中的礼仪,就是你礼貌的把红的让给对方,表示自己要谦虚,如果说你大大方方的拿了红旗货,拿了白棋,所有人都会笑话你,你就是外行到极点了,不能把道纪忘光了)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子跟孔子都是集大成的人,都不主张创新,因为创新太危险了。如果从中间忽然出现一个新的来,便是乱了,所以老子说古人常常告诉我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多得不如少得。多得永远不如少得。如果一个领导告诉一个中国人,三年以后给你50万,如果你现在要只给你10万,中国人会选择现在给我10万。因为以后的事情有不确定性,那样一分都拿不到。并不是因为我们看到小的忘记大的,而是因为我们懂得。少则得,多则惑。
【诚全而归之】在老子的书中,只有这个位置出现了“诚”字,因为老子很少用这些字。是实实在在的意思,同归于全的大德,就叫大德之容。
为此老子要开始讲他该讲的话,即是因果,一切都是因果,因果是科学的。只不过被宗教拿去用了之后才变成迷信,老子让我们明白,我们要搞清楚这点才好。不能混为一谈,下一张看一下什么叫自然的因果,以及因果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