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赴歌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被自卑情绪折磨的内向者,希望你们能尽早走出阴霾,拥抱阳光。——题记
曾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不认同内向的自己。
这种不认同表现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时期,贯穿了我的整个成长阶段,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积极时期主要在童少年,那时我在自恋和自我中度过;消极时期从青春期开始到结束。在整场青春的浩劫之中,我不断自我否定,逐渐的变成了一个自卑封闭沉默寡言的人。而多年之后,我经历一场激烈的抑郁,最后终于认同和做回了自己,也得到了一些所谓的体认识。
一、内向本身不是问题,觉得内向有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整个童少年,我把自己包装成在熟人面前话非常多的人,家里来了客人,我总是很热情的打招呼,一群人沉默时,我总是表现出很健谈的样子,也乐意那种改变,因为那时我觉得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未来会大有裨益。那时我认可自己并不是长辈嘴里所说的内向的孩子,或者说我可以努力做一个外向的孩子。
这是一个很扭曲的想法,它是带有强迫性思维的方法论,根本没有尊重自然的一般规律。
因为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童少年的我似乎很喜欢那样的自己,超级自恋。我喜欢自己在生活中的变化,也觉得自己在变得比别人越来越优秀。当周边的小伙伴们大部分还在玩泥巴时,我已经开始用很高的标准(完美主义)去为我美好的未来而实践了。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超级强大的自恋,会演化成很严重的强迫症,在青春期后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使我沦为了一个超级自卑和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
我为什么要使自己变成一个外向者?根源要从我的性格和经历说起。我遗传了父亲的沉默内向的性格,而父亲的这一性格,经常在生活中被祖辈们作为缺点谈起,同时也会联系到我,认为我应该变得很外向多话一些,否则我在未来会很难适应社会。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也对很多东西追求完美,久而久之便认为内向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必须得改变。这种想法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被强化。
在这个改变的漫长过程中,我学习了作为一个外向者的很多品质:对人微笑,逢人打招呼,在群体中努力表现出健谈……出发点是让别人喜欢自己,觉得只有外向才能被周边人际环境所接受。
看了一些增强人际交流的书,比如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通过书的指导,我努力去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去赞美别人,去认真倾听,去喜欢谈论别人的话题……在高中之前,我非常自我,不会赞美别人,也看不到别人优点,对别人还很苛刻……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卡耐基的思想似乎已经深刻的印在了我的性格里。
然而,期间我还是有很多困扰。从高二开始,我在一个成绩优秀的班级里学习,那时候发现有很多同班同学在路间遇见彼此都不打招呼,似乎互不认识。敏感的我很快就察觉了其中的不同,作为一个要成为外向的人,我是不是应该向他们打招呼呢?
我生怕见人打招呼会周边的人笑话,而渴望与环境保持一致的我,便很不自然的改变了自己之前的好习惯。在相当久的一段时间里,有过挣扎和彷徨,很痛苦。
不认同自我的内向,会使人产生了严重的社交焦虑
《人性的弱点》里的很多观点都是宣扬外向价值的,我的骨子里也并不认同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内向者。但内向是我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外向者,强迫自己表现出外向者的特质,有很多无能为力,这个过程中我变得越来越惊慌和焦虑。同时又很矛盾,生怕自己的思想被别人认为是虚伪而做作的,同时也开始藏真实的自己,不把那些思想过分显露。这时,我在班上又变得越来越沉默。这样的变化着实非常矛盾,让人难以理解。
看过一些克服焦虑的书,比如库埃的《心理暗示术》,也参考过一些其中的方法实践过暗示,但因为过于急躁,很多都没有坚持下来。期间也会去读英国神秘文人詹姆斯-艾伦的书籍,我利用他的系列著作里提到的“冥想”去克服焦虑的,但实践很久之后,也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Susan Cain在TED的《内向性格的力量》演讲,也去看《内向者优势》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似乎没有正好。不过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维度认识了内向,而也不再汲汲于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本性,以达到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目的。
然而在思想上的认识与在现实情境下的认识是两码事。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场合,如人多的食堂,下课后的拥挤的人群,活动聚会等,依然会让我痛苦不堪。我依旧会觉得自己沉默是自己无法正常与人交流的根本原因,而实际上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的自卑才是。
我几乎已经尝试了所有能让自己变得开心、自信的方法,但依旧无法消除自己在现实面前的挫败感,无法成为一个让别人看起来满意的自己,自己也继续产生对自己深深的怀疑。
有段时期我一度认为,自己的痛苦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我注定是个内向而寡言的人,注定没有很多朋友,注定要孤独终老。我甚至想过自己以后要是结婚生小孩之后,如我一般内向会怎么办?
那时候的我是如此的不认同父亲遗传给我的内向性格,但这本身与父亲无关。后来我发现,如我一样沉默内向的父亲,在生活中却有着很好的人缘,也有很多喜欢他的朋友,我似乎开始意识到内向并不是一个足以让人致命的缺点。
我很久以来都在为自己如何变成一个外向的人而努力,这似乎是一件很荒唐又浪费精力并且极分裂的事。
大学时曾经和班长讨论过自己的痛苦,那时候她说我可能是用的方法错了,当时不以为然,而现在看去确实如此。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唯有面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而就是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改变自己,这从本质上便违背了自然规律。
大学毕业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内向并不是问题,觉得内向有问题本身才是真正的问题,内向决定不了人的痛苦,思想才能决定。更没有必要在意别人对你内向性格的看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内向的人要发现自己的乐趣所在,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迎合别人而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学的时候越来越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意识到了做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我勇敢的去实践。
但彼时对于自我价值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自己的喜好之上。我是一个对很多东西都吹毛求疵的人,凡事要求完美。自我筛选了很多伪兴趣之后,在大学时,我发现了自己真正的乐趣:英语和读书。
我大学里有近三年的时间每天会要求自己读一大段英语,或者背一小段英语,会很疯狂的听VOA,BBC, CNN,想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懂听说的人;大一的时候,还不能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来组织语言,到大三的时候,已经可以比较顺利的使用英语思维了。
当然,最后我依然没有学会它,甚至在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也很少再去接触它,但这种思维方式,语感一直还在。
我在大学里念的是中文系,比起各种其他活动,大学里读书的气氛似乎不是很好,但在中文系里却没有太多人会认为看书是个不好的习惯。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了自己对书的疯狂追捧。虽然和班上的同学相比,我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自己而言,这无异于一次华丽的冒险。
在网上下了很多电子书,放在手机里,不舍昼夜地阅读。我喜欢这种安静的状态,就有足够多的时间与自我对话,和大师对话,我想我后来对书的美好感觉大约也是那时开始有所表现,大学四年后更加稳固。
大学的时候,我还喜欢了解很多知识。当然这只是出于一种功利的心态。我那时浮躁而肤浅,我带着很多实用主义态度去接触自己所能接触的东西。所以早些时候,我对很多东西都充满兴趣,我会去网上搜罗哲学、经济学、金融学和社会学的书籍阅读,虽然后面我发现自己的胃口开得太大,不能有很好的消化,但似乎又同时增加了知识面。
由于内向的人喜欢安静,相对于外向的人,他们有很强的自我独处能力。在独处的过程中,可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扩充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内向的人都信仰“少说多做,行胜于言”,因此,一般而言他们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往往不声不响就把事情给办好了。所以内向者可以用自己超级强大的行动力和忍受寂寞的能力丰富自己,并以此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交朋友并不复杂,它本身是一件很简单和快乐的事
我想大部分自卑的内向者最痛苦的就是交友这件事。很多人都因为强烈的自卑,时时感觉焦虑,阻碍了自己在生活里的脚步,顺便也错失了很多交友与锻炼的好时机。
自卑的内向者往往太过纠结于自己内向的性格而拒绝和更多的人交朋友。这种拒绝是主动去拒绝别人,是一个人在个性心理扭曲(自卑)之后,对社会交际产生了深深的焦虑(社交恐惧症),然后拒绝和更多的人交往,以回避社交场合带来的痛苦。而事实上,这是了大部分自卑内向者的痛苦。
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走路在睡觉都会想到自己如何才能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很外向的样子,但因为本性内向,然后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受到打击,最后非常焦虑,变得更加没有自信,然后宁愿蜷缩在自己舒适的小空间里——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伤害。
交朋友并不复杂,它本身是一件十分简单和快乐的事,保持真诚,懂得宽容,乐于助人,志趣相投,具有同理心,共同经历一些生活……大部分的人都很容易相处,只要你用心,交朋友不是什么问题。
内向的人能量来源于独处时的安静,而不是通过活动不断刺激。因此他们具有更丰富的世界,不会向一般人坦露但却是深刻而更有内涵。因此,找到相同志趣的人,内向者也可以有很多高质量的朋友。
内向者如果不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为了迎合社会主流价值的评判标准,一味地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做一个本该属于外向者才做的事,就会引发心理扭曲和灾难。
当然,为了社交的需要,内向者可以做适当改变自己的处世方式,以得达到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目的,这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但没有必要去否定自己。
总结来说,自卑的内向者需要完全认同自己的内向性格,并在此基础出去扩充心理边界,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出生活的困境。这一点极其重要!这一点极其重要!这一点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