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前言—第五章.读书笔记】

本次读书笔记记录部分为【前言---第5章】

前言

用《1984》和《美丽新世界》这两本书开始了这本书的前言。在《1984》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赫胥黎的语言将可能成为现实。

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隐喻”是作者最核心的观点之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媒介”“隐喻”的意思,但凡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上的媒介,比如报纸、书本、电话、电视、电脑、手机等等,这些都属于媒介,它们能够承载和传递信息。

那么“隐喻”又是什么意思呢?书中说:“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是不是有点绕,不着急,我从知乎上找了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别人跟你说“奔驰”怎样怎样,“宝马”怎样怎样,你在接收到这个语言信息之后,会自觉在头脑与意识中对与“奔驰”和“宝马”概念相关的信息进行联想,进行检索,通过与自己头脑与意识中已存信息的比较,就可以对“奔驰”和“宝马”这两条语言信息进行解码,最后你得出结论,不就是“汽车”么!对了,“汽车”就是“奔驰”和“宝马”的本质!

接着让我们回到课本内容,作者用曾经是美国熠熠生辉的焦点城市,比如今天的娱乐之城拉斯维加斯,作为敲醒我们的警钟,我们已经无声无息地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书中提到上世纪美国政治选举、人们对总统的外表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总统的演讲词。本身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手段。作者在这个章节最后总结到:我们的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作者对此深信不疑,并从他自己年轻时候研究《易经》时得到的一种启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作者强调会话形式,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书中通过三个例子来阐述,第一个是原始的烟雾信号;第二个是美国第27任的总统,体重300磅,满脸横肉,我们被告知难以想象任何一个有着这个外形的人会在今天被推上总统候选人的位置,他精妙的演讲和思想都会因为电视时代的影响而导致落选,说明了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第三个是碎片化的信息和内容,被称之为“今日新闻”的“素材”----来自世界各地对于各种事件的片段报道。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这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比如钟表的发明隐喻着大自然的权威被取代了,字母带来了新的对话形式,隐喻着新的觉知革命,眼镜的发明暗示着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那么,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超越其自身的意义,理解隐喻就会容易很多。

作者看来,媒介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还切实的在影响着文化本身。

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

在第一章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本书另外一个核心观点,“媒介即认识论”,认识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比如通过电视视觉画面,碎片化的信息拼接等这样的呈现方式,引导我们去认识世界。作者认为电视的本质是娱乐,因此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娱乐的世界。

本章节作者讨论的是,媒介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什么角色?作者借用了弗莱的“共鸣”二字来引导我们理解共鸣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作者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它会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书中举了三个例子说明,第一是没有书面文字的西部非洲部落,靠丰富的口述传统促成了民法的诞生;第二个是作者博士生口试的例子,提到了批注证明方式应该用著作或文章中的引文来做,因为我们的书面说明代表的是“事实”,而我们的口头通知却只是一个传言;第三是苏格拉底的审判事件,提到了修辞的重要性。

作者用这三个例子想要说明对于真理的认知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毫无修饰地存在。接着,作者提到了印刷文化的认识论在日益消退,电视文化的认识论在同步壮大。在当时的文化里,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当时的主流媒介--电视而不是铅字决定的。关于美国以铅字为中心的文化部分作者会在后面两个章节提到。

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在波兹曼心中,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圣经还是宪法,都是用文字印在纸上的,以确保它的圣神地位。这也是作者心中最为崇尚的时代。作者很清楚印刷机产生的垃圾远比电视上的垃圾带来的多,因此本章有一句宗教话语告诫我们将会受到媒介的束缚:“不可记录汝等之教义,更不可将其印刷成文,否则汝等将永远的受到束缚。”

我们现代媒体的接触,最初是伴随着印刷机而产生的报纸,所以本章节作者谈到了美国印刷机时代所产生的铅字文化,对当时人的生活思想行为包括话语特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帮助了早期的美国人认识了智力和真理。《圣经》是所有家庭的必读书,他们相信印刷品是上帝天恩的最高表现形式。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那时候没有电影可看,没有广播可听,没有图片展示可参观,没有唱片可放,那时候更没有电视。在这种非娱乐的环境文化下,媒介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思想的模式,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更倾向于去思考,而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却不需要思考。

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在作者心中,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圣经还是宪法,都是用文字印在纸上的,以确保它的圣神地位。在17世纪的殖民者运动中,殖民者带来了书籍。印刷品在人群中广泛传播,阅读活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在参与着这场文化运动。一本畅销书的传播速度堪比现在的体育比赛,而作家则在美国获得了大明星般的待遇。这样的文化环境下,美国人民的理性思维水平达到了巅峰。他们可以津津有味的听完林肯和他的竞争对手长达七小时的政治辩论,参加各种政治集会,聆听政治演说更是家常便饭。文字为主的媒介助长了理性思维,人们的思想更冷静,更客观,也更具逻辑性。

作者给在印刷机统治下美国人的思想时期称之为“阐释时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到了19世纪末,“娱乐业时代”的早起迹象开始显现,“阐释时代”开始逐渐逝去。

第五章:躲猫的世界

本章作者开始抨击电报,比如:“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众话语一种崭新的含义”,再比如“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等等。作者认为电报只适合于传播转瞬即逝的信息,因为会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很快取代它们,这些信息后浪推前浪地金处于人们的意识,不需要也不容你稍加思索。接着,作者抨击了摄影术,从一开始大家都明白,摄影和书写是不能存在于同一个话语空间的。因为看照片只需要辨认,而看文字是需要理解的。

关于本章节标题:躲躲猫的世界,作者是这样提到的: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入电子对话的每一种媒介,都步步紧随电报和摄影术,并且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些媒介,例如电影,从本质上就具备这样的潜能。其他的媒介,比如广播,比较倾向于理性的话语,但在心的认识论的冲击之下也转而成为新认识论的俘虏。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这个、一会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个人读书心得:

我想通过两点简单说一下我本次的读书心得。

1)我想说说封面,外封面是一副没有脑袋的一家人在看电视,毫无疑问,代表的是没思想和没判断力。内封面是一副碎片化的构成画面。从封面就可以大意解读到书中所要阐述的内容了。18、19世纪美国盛行的电视时代犹如我们现在横扫遍地的手机时代。英国浪漫诗人柯勒律治有一句著名诗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像极了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却时常找不到有用的信息。我们应时刻警醒自己,通过阅读去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不是沉迷在断点信息垄断的信息海洋中。

2)我对书中提到钟表的隐喻象征有着很深刻的印象,芒福德说“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联想到庄子中“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仿佛有“真宰”在控制着,却找不到它的行踪,控制我们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关于时间的束缚。我们早已变成了钟表的奴役了,早已丧失了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以及四季的交换更替了,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了,大自然已经输给了人类自己发明的钟表了。

3)大家知道现在的灯光污染其实是很严重的,如果注意观察的话,其实一点不亚于碎片信息带给我们的思维污染。因此我们的客户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大众的审美已经导向了视觉快感带来的冲击,所以会在我们的空间设计中出现大量的类似灯箱设计,客户很清楚顾客是没有时间去看上面的信息的,他们要的是顾客被我灯光亮度吸引了,从而达到消费的目的。这是一种畸形的循环,现在很多商场都会出现很抢眼的灯光视觉,满眼的眼花缭乱,我是典型的无法在商场长时间逗留的人,不知道大家呢?我们可以想想,主宰者是谁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16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50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95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89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3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42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49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7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00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40评论 2 31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2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64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5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7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2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18评论 2 33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
    scarqin阅读 1,310评论 0 2
  • 一、媒介即隐喻 方式决定内容 沟通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公...
    风不停留ken阅读 2,245评论 0 4
  • 《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
    左书向上阅读 18,171评论 0 2
  •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归纳起来就一句话: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书着眼于电视时代改变公众生活,通过一系列论...
    15李开琦阅读 832评论 0 4
  • (我理解中的作者观点+网友观点总结。有不妥请指出,谢谢。) 前言 奥威尔(《一九八四》)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
    carrie_yu阅读 683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