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走进人物,体会老王的品质,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
2、通过语文活动,学习熟读精思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平淡,内蕴丰富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这就是老王,一位三轮车夫,临终前给杨绛家送鸡蛋和香油的情景。
大家再看这一张图片,她是杨绛,清华学者,作家,翻译家,103岁还在写小说。
一位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位是社会最底层的三轮车夫,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杨绛在1984年写下的回忆性散文《老王》 ,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解释词语
塌败 镶嵌 滞笨 愧怍 取缔 失群落伍
2、资料助读
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 年至1976年10 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
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冰箱,指当时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其实就是一个纸盒子或是木盒子里面铺上棉絮,把冰放在里面,把需要保鲜和保质的东西放在里面。
3、初读感知
通过预习,你们发现本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老王和作者之间发生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愧怍之情。
能具体一些吗?
文章讲了作者和老王闲聊的事情。
还有老王给作者家送冰、送默存、送香油鸡蛋的事情。
请大家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老王情况、老王三送、作者感受。
闲聊、交往、感受。
概况、事件、愧怍。
闲话、工作、感慨。
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看来大家对文章内容预习得很扎实,这节课我们用精研细读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精研细读
屏显:
王君老师说:“精研细读的方法,可以是重现情景、变式朗读、咬文嚼字、探究疑点、发现空白等。”
今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来精读《老王》。
活动一:闲话——重现情景
屏幕显示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我和老王会说什么闲话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
这段采用叙述的方式介绍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对话,现在我们试着想像当时的对话情景,用重现情景的方式把叙述变成对话,走近人物。
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
作者:老王,听说你们三轮还有组织呢?
老王:组织?我没有组织,是单干户。
噢!怎么回事呢?
刚组织那会儿,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结果就进不去了。
是这样啊!单干户也挺好的!
不好!整天提心吊胆的!
你没想着做些其它营生?
唉!人老了,没用了,还能干什么呀!
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读出作者与老王闲聊的那种感觉。
生读。
请大家评价一下。
他们读得太快了,老王没有进组织,应该是非常伤心的,应该慢一点。
我觉得老王的肚子里应该有很多辛酸,所以说话的语气应该是低沉的。
我觉得“唉”应该读出无奈的叹息。
慢一点,低沉一些,无奈一些,请你和你的同桌试一下。
大家再来评价一下。
这里有两个语气词,唉,要有一种叹息,悲伤,心酸交织在里面,应该读出社会不要老王,老王无依无靠,孤独无助之感。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2到4段,找一段闲话,试着像老师刚才一样重现作者和老王的闲话情景。
老王,家里的老伴还好吧?
我没老伴,谁愿意跟我呀?
那还有亲人吗?
有个哥哥。
那好,还有个说话的人。
唉!早死了!
噢!那还有其他亲人吗?
有两个侄儿。
好啊!他们能帮衬你吧!
唉!都不争气,没出息,连自己都顾不上。
这两位同桌,利用对话走进了老王的家庭,让我们体会到老王没有亲人,孤苦伶仃之苦。
我们再听听其他聊天。
老王,你每天拉车,身体怎么样呢?
唉!我们拉车就是眼力活,我眼睛不行。
怎么回事呀?
我呀,看起来是两只眼,一只是田螺眼,看不清,实际上只有一只眼。
只要能看见东西就行。
唉!一到晚上就看不见,不知道怎么回事?
你看过医生吗?
没有,哪有钱看医生呀?
那晚上就尽量少出去,多休息!
唉!哪有休息的时间,过一天算一天呗!
同学们的聊天渐入佳境,这段读出了老王的唉声叹气,体会到了老王深受疾病之苦,内心的心酸。
老王,有一次我们见你骑车进一个大院,那是你家吗?
你是说那个破落的大院吗?
是啊!
住那多年了!
那不是家吗?
唉!我哪有家呀!要亲人没亲人,一个人过日子罢了,那只是我歇脚的地方。
这一次的对话具有创造性,同学们自己解释了文中的“答非所问”,表现了老王有屋无家之苦,这就是重现情景的妙处。
同学们,通过这些对话,你看到了老王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老王是孤苦无依的状态。
老王是无钱、无亲、无依靠的状态。
老王处在一种活命的状态。
“活命”指什么?
感觉活命就是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我觉得活命就是在贫困线上,每天只够勉强维持生活。
感觉活命就是处在生死的边缘。
能不能把“活命”换成“生活”?
不能,“生活”要比“活命”幸福一些,用“生活”表现不出老王的可怜。
不能,“生活”的质量要比“活命”好,“活命”更能写出老王的悲惨。
看来用“活命”来形容老王的生活状态是非常准确的,透过情景再现,我们走近了人物,体会到了老王的活命状态,感受到他被社会遗弃,身患疾病,没有亲人,精神孤独可怜的生活状态,真可谓“闲聊背后苦难深,重新情景显心酸”。
活动二:交往——深情朗读
作者在写交往的时候,多次提到了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钱”的句子。
屏幕显示
1、老王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2、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来,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3、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请同学们深情朗读这些关于钱的句子,体会哪些词语该重读。
我觉得第一句里“愿意、减半”应该重读,这两个词语表现了老王愿意主动帮助我们、报答我们,他是一个善良感恩的人。
我觉得第一句里的“当然”也要重读,“当然”就是理所当然,作者觉得老王给我们家送冰理所当然地要给他车费,不要他减半,这个词体现了作者的善良,对老王的照顾。
生读。
第二句里的“坚决、不要”应该重读,表现老王的善良。
第二句中两个“还”应该重读,这些词语表现了老王对我们的关心,他把我们当做自己人,认为送自己人不收钱,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和淳朴。
请你读一读。生读。
第三句的两个“赶忙”应该重读,表现了老王给我送鸡蛋的时候,并不想要钱。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只是想在临死之前对我们表示感激和谢意,所以他“赶忙止住我”。而我赶忙解释是怕伤他的自尊,委婉表达自己给钱的目的,也表现了我对老王的同情和关心,体现了我的善良。
这些钱在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我觉得作者给老王钱是尊重老王的劳动。
钱是作者关心老王的一种方式。
是作者帮助老王的一种途径。
也是他感谢老王的一种方式。
可大家发现老王对钱是什么态度呢?
他很缺钱,但他更注重情义。
他很缺钱,但在与作者的交往中,好像把钱看得没有那么重要。
既然那么缺钱,为什么还这样呢?
在交往中,老王感受到了作者一家对他很关心,经常帮助他,就把作者一家当朋友,所以不要钱。
老王没有亲人,把作者一家当亲人,所以不要钱。
作者一家给了老王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所以老王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把他们当做朋友,甚至当亲人。
此刻大家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王?
这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王。
这是一位纯朴热情的老王。
这是一位知恩图报的老王。
这是一位虽然很缺钱,但却不把钱当回事儿的老王。
这是一位注重情谊胜过金钱的老王。
正因为老王真诚的付出,所以多年以后,作者还记得他们与老王之间的真挚情谊。
请大家深情朗读。
老王
你为我们送冰,车费减半,
冰大一倍,冰价相等。
你送默存,坚决不收钱
我一定给你钱,
你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你送香油和鸡蛋,
不是为了要钱,
你把情谊看的比钱还贵重,
你有一颗比珍珠还纯洁的心。
活动三:愧怍——探究疑点
文章的结尾往往是作者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关键所在,大家一定要关注,看看本文的最后一句是什么?请你大声的读出来。
几年以后,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
我觉得幸运的人指的是作者一家,因为他们在物质上要比老王优越一些,在精神上他们是知识分子,比老王要丰富一些。
屏幕显示
所以从精神上来说,也许作者一家还不如老王,那为什么又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呢?
因为还有老王这样的人关心我们,愿意帮助我们。
老王从不欺负我们,把我们当自己人。
这样就深刻了!
我觉得不幸者指的是老王,他没有亲人,患有眼疾,孤苦无依。
确实如此。
我觉得“愧怍”是因为老王感谢作者一家,作者却没有体会到,所以内心惭愧。
我觉得作者就不应该愧怍,因为她一直用钱在帮助老王呀,他们一家都在帮助老王呀!
大家认为“愧怍”的根源在哪里?
就在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
那请大家快速浏览8到16段,在文中找一找原因。
“愧怍”是老王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文中明确说“不是”。
我觉得是老王送香油,我没有让他坐、没请他喝茶 。
作者为什么没有让他坐呢?
因为作者害怕得糊涂了。
为什么会害怕呢?
因为他面色死灰,两只眼都结了一层翳。
因为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因为“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者害怕让他一坐,骨头会散架。
这些外貌描写写出了老王的什么特点呢?
感觉老王快要死了。
就是行将就木的感觉。
外貌写出了人物很僵硬、不灵活,即将死亡的特点。
他的动作呢?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走下去。
老王的动作表现了什么?
写出了老王的僵硬,动作缓慢,连脚都是直的。
写出了老王病入膏肓的状态。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这样写是为老王去世作铺垫。
写老王临终前看我们,表现了老王对我们的珍重和感激之情。
他把自己全部真情献给我们,把我们当做亲人看待,我却只是简单的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只是基于同情心,所以“愧怍”。
我觉得老王是全心全意的对待我们,而我们似乎只关注他的经济,感觉对老王做得还不够多,所以“愧怍”。
作者觉得还有哪些不够,在文章中有表现吗?
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老王死了,作者都不知道。
这几个“不”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愧怍”——生命,不仅需要经济扶助,更需要心灵的安慰。
屏幕显示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什气运送什么货物。
结合这两段背景,大家还能体会到什么?
我感觉社会对老王的关心也不够。
所以作者想借结尾表现什么主题?
作者希望更多的人帮助老王。
作者希望社会能多给老王一些政策。
作者希望更多有责任感的人去帮助他们,从精神上帮助他们。
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是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要想让老王改变命运,靠的不仅是老王,是自己,还应该有社会。
作为作者,对于老王的帮助,其实已经非常多了,可她还是觉得不够,那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呢?
悲天悯人的情怀。
强烈的自省精神。
所以作者的愧怍在于:不只是物质上帮助老王,还应该有生活上关心;不只是同情老王,还应该有心理上的安慰;不只是个人的帮助,还应该有更多有责任感的人帮助,还应该有社会的扶助。
一段闲聊,看似简单,实则心酸不已;
一旦交往,看似轻描,实则情真意切;
一个愧怍,看似平淡,实则心潮澎湃;
这就是杨绛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今天的社会上还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
还有,比如送水、送货的。
清扫街道的。
捡垃圾的。
乞丐。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不会像作者一样愧怍呢?
从物质上去帮助他们。
从精神上去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体谅他们。
尽自己所能去关心他们。
具体的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呢?
语言上亲切一些。
动作上温柔一点。
态度上尊重一点。
我们对他们的帮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上,更应该从心理上、精神上去关心他们。
五、布置作业
1、试分析老王和祥子的异同,可以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三方面比较。
2、推荐阅读《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