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一)目录 上一篇:革命的堡垒总是先从内部被攻破的:明朝篇
一百万,或许可以换成三四线城市一套不错的住宅,又或许是一线城市里一件宽敞的卫生间,同样的存在,因地域而变得绝然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老师,或许让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去看待则是一个敌人一个恐惧的象征;或许等步入社会再看可能更多的是是一种少不更事的愧疚以及发自肺腑的感谢,同样的存在,因时间而变得决然不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所谓英雄迟暮美人白发。
从春秋开始,坐落在中原地区的政权就对四周的非汉民族政权有一个口口相传的称呼:蛮夷,这个称呼自然也延续到了明朝对后金的身上。
如果说萨尔浒之战前明朝各位高居庙堂之上的大臣还有着一种自持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可以理所应当理直气壮的称后金为蛮夷的话,那么辽沈之战后再称呼后金为蛮夷则是带着一种面似理直气壮心底遮遮掩掩的心虚和阿Q精神胜利法的味道了。
这种心态的微妙变化在后来的晚清如出一辙。
蛮夷是落后的是不开化的是不堪一击的野蛮人,我们是先进的文明的百战百胜的天兵天将,结果却是我们一次次的落败,而且一次比一次败的惨,丢盔卸甲,丧城失地,就连辽东的省会城市都丢了,没过多久整个辽东都丢了。
有人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往往说这话的人不是结果很好就是结果很差,前者是心灵鸡汤励志演讲后者是为自己失败寻找安慰,而明朝在辽东则不同,过程和结果都不怎么样,过程一败再败,结果辽沈失守,从最早的辽河以东再到后来的辽河以西最后到整个辽东,从最早的抚顺再到开原铁岭最后到沈阳辽阳广宁,这些背后反映的是明朝的节节败退、无数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漂浮在整个辽东上空的哀嚎和狼烟。
有一份调查统计名单,名单上有抚顺张承荫、萨尔浒杜松刘铤、辽沈贺世贤等等,共计十四人,虽然姓氏不同、高矮胖瘦、性格不一、年龄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的职务:
总兵。
放到现在就是大军区司令员,在当时全国总共就二十来个。
想要混到这个职务,一般得熬了三四十年,这是熬资历,还要有人缘有家世有战功有身先士卒,缺一不可,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踩着自己人和敌人的尸骨好不容易爬上这个位置,没成想到了辽东自己也成尸骨了。
不能打的文人怂人死了正常,可是能打的牛人猛人到头来也死了,一百斤的大刀在朝鲜半岛犹如天神也好被蒙古骑兵称为太师满身伤疤能把人看哭也罢,到头来除了自己军败身死之外辽东的战事依旧不可收拾一泻千里,不仅没效果,反而更糟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果真不假。
几家欢乐几家愁,这边是明朝的痛苦那边是后金的快乐,而后金的快乐恰好是建立在明朝的痛苦之上,眼看他起高楼,可这高楼的材料都是从以前明朝那座楼上强拆下来的,不用花一分钱,哪有这好事。
拿下辽沈后,喜滋滋的后金打算把城内除了城墙上的砖头,其他东西统统运回赫图阿拉,人背马拉车运,好比如“衣锦还乡”。
这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也是后金一向的惯例。
所以王化贞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就上书朝廷拍着胸脯保证后金必弃辽沈不守自己很快就能收复辽沈,这不光是王化贞的看法也是明朝上下一致的看法,就连后金的大多数人自己也这样认为。
在当时看来,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接下这件事情的话。
如果把赫图阿拉比作六线小县城的两居室还是不带卫生间那种,那辽阳就是四九城里的顶级豪宅光卫生间有五六个比一般人家客厅还大那种。
把这两个放在一块,哪个好?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一个?
声明一下,免费选择哦。
给出这个选择的人是努尔哈赤。
所以努尔哈赤提出迁都辽阳的提议让大家民主投票,是搬到豪宅辽阳改善生活水平还是继续回山沟沟的两居室赫图阿拉,听起来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结果答案出乎努尔哈赤意料,与会的后金高层全体一致反对,表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富贵不还乡这是忘本。
其实说全体反对也有点夸张,准确的来说也就八旗有七旗反对“而已”。
少数服从多数,继续回赫图阿拉,事情要是这么个发展方向,清朝也别说什么逐鹿中原,历史上也没有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了,后金在辽东这一亩三分地是偏安一隅也好偏霸一方也罢,折腾几年乐呵几年,终归内外交困,逃不过消灭的命运,用句民间老百姓的歇后语就是“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几天”,可能现在还没入秋,可能还是三伏天,可能刚刚初秋,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
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如果在后金这些没上过学没读过兵书不懂得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中矮子里面拔将军,努尔哈赤算是一个有眼界的人,所以他一生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改变了两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历史:前一个是七大恨告天,建立了后金;后一个就是迁都辽阳,为后来建立清朝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迁都的理由是这样的:
从辽阳城形势来看,城高墙坚,易守难攻,是辽东首府也是辽东重镇,为了拿下辽阳努尔哈赤亲自督军,挑灯夜战,再加上里应外合,这才拿下辽阳。现在自己大摇大摆的走了,隔两天再想来故地重游可得问城头上明军手里的刀答不答应了,自己前脚走后脚明军就杀回来,好不容易攻克的辽沈不费吹灰之力又重新回到了明朝手中,明朝到时候严防死守,再想拿下辽阳可就没这次这么简单了,划不来。
(今还师,则辽阳一城,敌且复至,据而固守。舍已得疆土而还,后必复烦征讨,非计之得也。)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由,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辽阳这看似一城一地之得失,关乎的是整体的格局,是全局。
辽阳,是辽东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这一切都因为它优秀的地理位置,是朝鲜、明朝、女真、蒙古四方势力的交通枢纽。
拿下了辽阳,就可以进攻明朝和朝鲜,等于掌握了进攻的主动权,随时可以吹起进攻的号角,渡过辽河直抵辽西,拿下辽西进而意图关内,而明朝在这过程中只能被动防守,等着挨打,就是有足够的力量也只能以防守为主。
这是明朝的困境。
辽阳,是拿下辽西的跳板,也是为未来可能谋取中原的基础,它无疑就是让后金以及以后的清朝登上历史舞台的一张至关重要的入场券,迁都辽阳意味着后金的战略路线是“辽西——山海关——关内”,而回到赫图阿拉后金的战略路线是“辽阳——辽西——山海关——关内”。
所以努尔哈赤最后拍板决定,迁都辽阳。
接下来摆在后金面前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拿下辽西,怎样拿下辽西,用多长时间付出多大的代价拿下辽西。
辽西,就像一座大山横在了后金的面前,它挡住了前方的风景,也遮挡住了努尔哈赤的理想。
拿不下辽西,其他都是扯淡。
这个道理和没钱是一样的。
就在后金正整兵秣马为实现下一个阶段性目标——攻占辽西做长期准备,尤其是得知老对手熊廷弼熊蛮子坐镇辽西后金在心理上已经准备打持久战的时候,辽西方面传来的一个消息让努尔哈赤决定发起进攻:
经抚不和,熊廷弼说话管用不管事。
就在后金迁都辽阳不到一年后,后金发起了对辽西的试探性进攻,没想到轻而易举突破了辽西防线,拿下西平堡,在沙岭大败明军。
战果之辉煌这已经很出乎后金原先的意料了,本打算见好就收,辽西方面又传来一个消息:
广宁游击孙得功想要献城投降,并告知辽东经略熊廷弼已经决议弃守辽西退守山海关,正在召集流散将士,掩护百姓入关。
这意味着,后金绞尽脑汁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辽西,就这样到手了?
遇上这样的好事这样的美事,喜出望外、喜上眉梢、老天助我、彩票中奖、天上掉馅饼这些感情努尔哈赤通通的没有,坚决不信。
幸福来的太突然,努尔哈赤想要静静。
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来到广宁城下,面对的是几百年前司马懿来到西城时一样两难的选择。
司马懿看到的是城下城门大开,几个百姓泼水扫街,城上宿敌诸葛亮焚香抚琴,弹着《东风破》唱着卡拉OK。
努尔哈赤看到的是城下城门大开,城门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城上空无一人。
虽然此时此刻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努尔哈赤和司马懿的心情应该还是比较相似的:
“里面是不是有埋伏?”
“里面一定有埋伏!”
不同的是,作为《三国演义》终极铁杆粉丝的努尔哈赤曾经仔细的思考过“空城计”问题,他曾经想过如果自己是司马懿,一定不会果然撤走而是先派一支侦察兵进去看看,所以面对着这和书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努尔哈赤决定先派一支小部队进城侦查一下。
如果侦察兵好久没出来,那就是被干掉了,说明城内有埋伏;如果侦察兵活蹦乱跳的出来了,说明城内应该没事。
不久,侦察兵报告城内没有埋伏。不过努尔哈赤还是不放心,为了以防万一派代善等率军前往搜查,再三搜查过后确认没有埋伏,努尔哈赤这才入城。
这一天是后金天命七年大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正月二十四日。
顺便提一下,后金的进攻是于正月十八日开始的,十九日突破辽河防线,二十日包围辽西门户西平堡,二十一日拿下西平堡,二十二日于沙岭击败明军主力三万人,总兵刘渠、郝炳忠等战死。
后金占领广宁加之熊廷弼掩护百姓入关这些意味着明朝辽东全境的失守,明在关外再无立锥之地,同时意味着后金政权的下一个阶段性战略目标——攻占辽西,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得以完成。
努尔哈赤迁都辽阳经营辽河以东为的就是整军备战在未来的几年中拿下辽西一统全辽,以此叩打关门威胁山海关,进可以图中原,退可偏霸一方。
挡在后金面前的大山就这样消失了。
如此艰巨的任务,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就得以完成,即使再乐观再激进的努尔哈赤也没有想到,就好像苏联解体之前即使最激进最大胆的西方军事评论家也不敢预测苏联会以这样的方式不复存在。
明朝想不到辽西会以这样的方式这么快的失守;后金想不到辽西会以这样的方式这么快的得手。
后金占领广宁,就好像一把抵在明朝胸膛前的匕首,而后金只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握紧这把匕首,在关键时刻轻轻一推把它送进明朝的心脏,给明朝带来无法估量的杀伤力;即使不使用它,只要拿着它,就是一种莫名的威慑。
可就是如此关键的广宁,没过多久便重新回到了明朝的手中。
没有血战,没有鏖战,没有大战,没有攻城,甚至没有战斗,就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明军手中。
按道理来讲,战略意义如此重要的广宁,后金应该加大力量,集中兵力,严加防守,要兵给兵要将给将要啥给啥,把广宁紧紧抓在自己的手中。
现实是后金不仅没有为广宁调兵遣将,加强兵力,反而还早早的把广宁城中的粮食能搬空的全都搬空了,最后主动撤离了广宁,这才有了后来明军所谓的“收复”广宁。
这也成为后世评论者津津乐道的一大话题,努尔哈赤为代表的后金没有战略眼光没有指挥才能错失良机不过是运气好的莽夫这样的论断比比皆是。
面对敌人,一把锋利的武器是很有帮助的,它能提升你的力量,加大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可如果在此之前,这把武器的锋利是先对持有者造成伤害,削弱持有者的力量,就好像《倚天屠龙记》的七伤拳,又该如何?
广宁是一把抵在明朝胸口前的匕首不假,但同时它的手柄也布满了锋利的铁刺,还带着容易被人一眼忽视的倒钩,紧紧握住它的结果就是慢慢溢出的鲜血和倒钩紧紧吸住皮肉不断和皮肉细胞融为一体的代价。
当代价大于收益的时候,正常人的选择都会如李云龙那般“赔本的买卖咱不干”。
这个代价,要归功于熊廷弼走之前放的一把大火,坚壁清野,不把一粒米留给后金,一把火烧掉了广宁附近城镇带不走的物资粮食,方圆地区得不到就地补给,这严重影响了后金的物资补给,阻断了后金想要趁势追击乃至攻打山海关的计划,不得不放弃广宁。
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它很重要但并不是根本的。
比起明面上熊廷弼的一把火,真正促使努尔哈赤放弃广宁的主要原因是另一把火,一把暂时还看不到的火,它可能还暂时是几个小火苗,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燎原,这把火就是一场大火,一场来自后金“后院”辽阳沈阳以及整个辽东的大火。
前方打了胜仗,扭头一看后方老家没了,这上哪说理去?
为什么后金会后院起火,这还要返回头从一年前后金迁都辽沈占领辽东地区说起。
Ps:1.我没死,也没出事,活得挺好,就是最近挺忙,忙着考证,忙着各种烦心事,过几天还要去见习,都说大学就是小社会,可有时候它既不像社会也不像学校,高不成低不就不上不下反而最让人麻烦。
2.和诸位说声抱歉,更文慢了,支支也很愧疚,承蒙大家不弃和错爱,唯有提高质量努力更文为报,至于以身相许也不是不可以~(脸红)
3.打死也不会做TJ,就是给我本《辟邪剑法》《葵花宝典》也不可以,再次重申。
小提醒:关注收藏支支,掌握第一手更新动态,不必苦苦等待哦:清朝三百年。点这里,点这里,
我就是上来偷偷更个文,跟大家露个头,现在是北京时间2016年10月31日1点56分,我是该说早安还是晚安亦或早晚一起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