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成长,源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迷恋型患者的模式行为呈现
迷恋型患者大多数情况下生动而活泼,同时又会被自己的感受所淹没,全神贯注地去避免跟他人的距离。对自己充满了自我怀疑。难以驾驭以语言为主导的左脑能力,无法有条理地理解那些杂乱无章的体验,能够感受,但是不能应对。
可以把迷恋型患者看作是落在一个诊断的连续谱上,一端是歇斯底里,表现为不知所措,茫然无助,表面上合作,有时富有诱惑性。另一端是边缘,表现为显得愤怒,过分苛求,而且很混乱。他们的生活最根本上受制于被抛弃的恐惧。
迷恋型患者的关系发展
迷恋型患者“渴望融合”,他们最大的威胁是分离、丧失和孤单一人,亲密被体验为最高利益(?):它是解决方案,永远不会成为问题。事实上,这些患者追求亲密的方式,常常到头来反而把解决方案变成了问题。迷恋型患者在萨提亚沟通三要素自我、他人、情境三方面过度关注他人和情境,而忽略了自我。患者过度激活的策略使他们获得了一点点安全感,但是为此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早年依恋对象的反应无法预期,这种经验交会了迷恋型患者,要获得他人的关注和支持,最大的希望在于把自己的痛苦凸显到让别人无法忽视的程度。这个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扫描查找外在和内在的线索,用来放大自己的痛苦。对于与威胁相关的想法、感受和身体感觉,他们会倾向于过度察觉(敏感?),并且试图夸大它们的重要性。对于关系中的另一方可能不赞成、退缩或者拒绝等实际的和想象中的信号,他们高度警觉。迷恋型患者这种保持依恋系统长期激活的需求(刺激—反应链,小刺激,大反应),不仅削弱了他们潜在的情绪平衡能力,也损害了自尊和对他人的信任。
互为主体的心理治疗互动过程治疗师的呈现
在心理治疗中,帮助迷恋型患者提高情绪平衡能力,增强自尊和信任,治疗师必须提供一种关系,给他们呈现能替代过度激活策略的另一种选择。在治疗关系中,患者可以依靠治疗师清绪上的可获得性和接纳,而不是感到只有通过防御性地放大自己的情感、无助或者表面上的合作,才能获得被接纳的反应(不需要过度激活策略,也可以获得被接纳的关系)。
迷恋型患者的不安全感已经成为从不可靠他人那里获得关注的最可靠方法,要患者放弃这种方法很困难(共存?旧模式和新的模式)。对于淹没性感受,不安全感和不信任,这些患者并没有把它们体验为自己的一种“策略”是他们可能需要改变的策略,相反,他们将其体验为真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此来锚定有关自己是谁的感觉。迷恋型患者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方法中,会无意识的(有时候是有意识的)对这些不堪重负的方面抱住不放,它们不仅支撑着一种“策略”,而且还维系着一种身份认同(自我价值的体现?)
治疗师要牢记,患者感觉需要抱住这种自我挫败的方法不放。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要允许患者在保持原样的同时发生改变。迷恋型患者要通过强烈的感受和追求亲密,来组织对自我的感觉,对于这个重要性我们不但不予以否认,而且还需要留出空间,容纳更多有关感受和亲密方面的内容。治疗师需要回应患者呈现出来的痛苦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感受,推动患者在亲密方面形成更为扩展的看法,在亲密中患者可以更加全然和真实地存在,而不是消失在对他人的可获得性的迷恋中。
治疗师对凸显出戏剧性的这些感受——恐惧、愤怒以及渴望——而工作时,治疗师把患者过度激活的策略带到了聚光灯下,这些策略曾经一度是适应性的,现在却是自我挫败的。对于怎么做才能得到亲密,患者有非常狭隘的认知。对此,治疗师要照亮那些他们以前不得不否认的身份认同的方面——尤其是力量、雄心以及需求,患者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使这些方面存在的空间所剩无几。治疗师需要既关注情绪又关注亲密,运用双重聚焦的方法工作。
迷恋型患者的分类
有些迷恋型患者被无助感“主导”着(歇斯底里的风格),而另一些患者则过快地表达出他们的愤怒和他们迫切的要求(边缘的风格)。面对依恋性患者不同的两个风格模式,他们各自需要的治疗方法略有所不同。
下次和大家分享无助模式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