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各地都有守岁的习俗,内容也都大同小异。吃过热闹的年夜饭,收拾干净厨房和碗筷,全家老少欢聚一堂,聊天,看春晚则是必有节目。或者给家中长辈磕头,发压岁钱。到了午夜十二点,家家都会去屋外点燃一串串长长的鞭炮,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在古代,人们在守岁时可没有如此多的花样。伴着蜡烛和油灯,唯一可做的是,大人把酒唠家常,小孩子们做游戏,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消灾避祸,祈祷来年的好运吉祥。古诗中也有许多描写除夕夜风俗的佳作,有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宫廷守岁诗,“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有诗圣杜甫的民间守岁诗,“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也有失意诗人孟浩然描写守岁热闹场面的诗,“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今天要与大家一起读到的是,宋朝大诗人苏轼的守岁诗。20岁的时候,苏轼考取进士。4年后,通过制科考试得到陕西凤翔府,今宝鸡市凤翔县,签判一职。新官上任,虽初到异地他乡,又恰逢除夕,可苏轼心里除了一展宏图的报国之志,并没有觉得思乡情切。这首守岁诗用轻松明快的语言,描写了宋朝时守岁的风俗习惯,以及苏轼对于珍惜大好年华的由衷感慨。
让我们来品一品:
《守岁》
宋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首五言律诗可分三段来理解,前三句为第一段。眼看着一年到头,守岁的风俗又该提上议程了,可守岁真是没多大意义。如果把时间看成是一条蛇,明明这条蛇身子都游走大半了,却还要去抓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回来,只能是白费功夫罢了。诗的开篇,诗人便直抒胸臆,用“蛇”借喻时间,而守岁只是“欲系其尾”的动作,表达了诗人认为守岁无用,明显是在浪费时间的思想。
其次三句为第二段,是对于守岁风俗的具体描写。为了守岁,小孩子们强忍着睡意在深夜里玩耍,担心着大公鸡唱晓,也不想听见更鼓敲响的声音。而大人们就这样坐着,看着油灯燃尽,直到天上的星辰转去另一个方向。此段用亲切细腻的用词,将古人守岁时的环境、心理描写得形象入微。“且勿唱”、“畏添挝”,体现了古人对于除夕守岁这个风俗的重视程度,也是诗人平时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后的用心之作。
后两句为第三段,升华全诗的作用。相比每年都会有的除夕节,浪费时间的陋习似乎显得更为严重。不如从今天起就开始努力,做一个更加有用的人。这一段通过前面对于守岁场景的铺垫,转折到珍惜时间,努力奋发的精神层面,意在提醒自己,还有重要的人生目标没有实现,且应该看清守岁之类古老习俗的真正意义,不要过分在意。
苏轼写这首诗,除了激励自己,还有一个更为要紧的目的,那就是劝慰自己的弟弟苏澈。苏澈由于过于直言,得罪了朝廷,当时正处于考场失利,不得重用的情况之下。身为哥哥,虽在异地不能与弟弟共同面对,却也对弟弟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苏轼在除夕节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澈,勉励他奋发图强,做好准备,他日必定也是栋梁之才。平常人守岁,只为家人团聚,找个机会休息与玩乐,而苏轼却从中找到了自强和奋斗的理由,不愧为多重光环集于一身的大家典范。对此你怎么看?欢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