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足以说明兴趣对一个人学习效果的影响。引导学生喜爱数学,对数学形成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获得“内驱力”,推动他们高效率地探索和获取新知,甚至对学生的一生发展也将发生积极的影响。
张兴华老师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要用新颖、生动的教法在学生面前不断揭示新的东西,新的领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愿望,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活动。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能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从而神情专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第一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时,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计算了一些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后,我出示了4/7÷3的题目,学生看到题目后,感觉小菜一碟,马上动笔就开始做。可一会儿就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要探究计算方法的欲望。同样,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互化时,当学生顺利地将1/5、3/10、7/20等分数化成百分数后,我不露声色地出示了4/7这个分数。一开始,学生也是试图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4/7先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结果却发现此路不通。此时,不待我去引导,点拨,强烈的认知冲突与思维失衡自然而然地将学生逼入了愤悱之境:奇怪?同样都是分数,为什么2/5、1/4这些分数就能先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变成百分数,为什么4/7就不行了?那4/7能不能化成百分数呢?该怎样化成百分数呢?矛盾与冲突,荡起的是学生思维的涟漪,产生的是强烈的探究欲望。可见,围绕学习内容创设一些认知冲突,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可以激起学习悬念,使其产生强烈的的探究愿望。
再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时,我采用“问”的方法,让学生将长方体的立体图想象成生活中的物体,自主提问,然后再将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了知识,在整理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在处理一些易错、易混题时,我采用“编”的形式,让学生变身出题者,在题目的易错、易混处设置陷阱,每当此时,学生都是兴趣盎然,搜肠刮肚找寻自己平时的错误,并分析其中的错因,这样,编制一道题的工夫,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好几道练习题,而且也再次明确了每一种错误的原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采用“判”的方法,让学生任意写出两个比,我立刻判断出它们能否组成比例,并当场进行验证……这样一来,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来。教学《分率和数量的对比》,我采用“换”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可以将一根绳子平均剪成几段,还可以将什么平均分?每一份的结果又可以怎样表示?让学生把绳子换成其他的物品,这样一来,学生脑洞大开,不仅把绳子变成铁丝、木条、还换成了货物、糖果、大米,而且在分的方法上也有了变化:比如将一张3平方分米的纸对折3次后展开,每一小块是这张纸的( ),每一小块是( )平方分米。还有将一根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截了5次,每段是全长的( ),每段长(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