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源于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时时刻刻》。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位不同时空的女性,从困顿到觉醒的心灵历程。“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爱它本质,然后,放弃它”。影片围绕着三个女人和一本书《达洛维夫人》展开。看完电影后便去图书馆借阅了关于伍尔夫的第一本书《伍尔夫读书随想录》。
弗吉尼亚·伍尔夫(VinginiaWoolf),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1941年,她在乡间的住所写完了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病的痛苦。于是,她将自己勤奋写作的一生结束在一条河流之中。
翻阅这本书时,仿佛是她本人在和你讨论英国不同的作家和作品的看法。更准确的说,她是一位不吝赐教的老师,而我就是一名慕名而来孜孜以学的学生,引领我品读名著,有种先见恨晚的感觉。
书中选择了近40篇随想录,并将其分为六个部分:怎样读书、读书札记、书与女性、书与人生、名家与名作、博览与印象。我是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书与女性开始阅读的,她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自然会更关注她对女性的看法。
以下会有书中的摘抄和她在书中提及的作家及作品评价。
第一部分,好句摘抄。
就拿同情心来说吧,说实话,没有别人的同情,我们照样也能生活。以为世界是个大圆筒,每一次呻吟都会有回声;以为有一种共同的恐惧感把全人类捆在一起,因而一个人的手腕一阵疼痛会使另一个人手腕一阵痉挛;以为自己的体验不管多么奇特,总与人已经体验过了;以为自己的灵魂不管多么接近天国,总有人已经捷足先登——这些不过是幻觉而已。人类并不能自始至终携手并肩完成人生的旅途。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没有人涉足过的森林,都有一片连飞鸟的踪迹也没有的雪原。在那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希望这孤独永远不受干扰。
教育的目的难道不就是要是人与人之间区别凸显出来吗?总不见得要把所有人都弄得差不多吧?
人的一生看上去就像天空和白昼一样清楚,实际上却隐藏着需对难解的迷。
读完《儿子与情人》之后,仿佛茫茫大海上雾霭突然消散,我猛发现,眼前耸立着一座岛屿。它就在那里,轮廓鲜明,稳固如山,看上去就像一个体魄魁梧的男子汉。
翻译:刘文荣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