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习惯可以给人带来亿万的财富,但亿万的财富却不一定买得来一个好习惯”。习惯由知识、技巧以及意愿三方面的交集构成,缺一不可。
然而,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开始的时候,就像发射火箭,它起初几秒消耗的能量,要远远超过它之后整个运行阶段消耗的能量!既然习惯这么重要,那我们就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到了我答案,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著名的管理学大师,被评为“影响美国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曾经辅助过四任美国总统。他在书里提到的七个习惯:1、积极主动,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4、双赢思维,5、知彼解己,6、统合综效,7、不断更新,影响了无数的人!
在讲七个习惯之前,他首先提到的是思维定式这一概念。
很多人都看过这张老太太和少女的图片,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让A,B两组人分别先看另外两张不同的图片:一张老太太的图片,一张少女的图片,然后再让他们来看上面这张图片,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的答案都是之前自己看到的那张图片。这就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我们都会很自然地以经验来来判断事物。就像职场里经常性提到的:很多人不是有十年的工作经验,而是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在学习这些习惯之前,我们必须要学会思维转换,不然很难养成好的习惯!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七个习惯:
1 积极主动。
社会的惯性通常是这样的:受到刺激——〉采取行动,例如:别人不小心撞到了你,你会很生气,然后想着要大骂对方“你怎么不长眼睛……”,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而积极主动就是要打破这种惯性,柯维在书中强调,他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在刺激和行动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那就是选择。就如上面提到的,我们是可以选择原谅对方的,就像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提到的“真正旳自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下,作为人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
罗斯福夫人讲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伤害你,除非你同意”。社会中,大部分生活过得不好的人都是把责任外推,要么怪自己基因不好; 要么认为是自己童年没有过好,造成了阴影; 要么觉得自己的周围环境不好,才导致自己不好的现状,从而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
关于积极主动,罗斯福先生给到了我们很好的诠释,当他发现家里被偷的时候,他竟然感到庆幸,他庆幸的是:1、小偷只偷了东西,没有伤人;2、小偷只偷走了部分的东西,而不是全部;3、偷东西的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虽然对于一般的人来讲不可思议,他不是疯了吧,东西被偷还高兴!不过仔细想想,事情已经发生,你能改变旳就是你的态度,而不是东西被偷这一事实!
生活中人们放弃选择权利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1、开车被人别了一下,然后追上去逼停对方,紧接着和对方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这是典型的路怒症患者放弃了安全的选择权利,把选择权交给了情绪!2、在学校,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就干脆不上他的课,这是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了老师,以至于自己失去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习惯说“我能怎么办呢”,“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了”,“我妈逼我上的这个大学,所以我才找不到好工作的”“因为离婚太麻烦了,所以我就只能将就和他过了”!习惯这样讲的人,属于依赖型人格,他们的口头禅是“不得不,没办法……”,而独立型人格的人,却习惯说“我选择……”。
当然,要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也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自尊体系(它由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构成),这样才能坚持有选择的权利,但坚持自己的选择权,不代表你的选择就都对,这里有个反面的例子,就比如“我选择拼了,我选择自暴自弃……”。如果这样,虽然是自己的选择,那也很明显这种选择是错的!
提到选择,这里就要讲到关注圈和影响圈这样两个概念:关注圈就是你不能改变的事情,属于凑热闹的,比如娱乐八卦,东家常西家短,谁家的媳妇不洗碗这类!而影响圈就是你能改变的事情,比如自我的成长,工作的提升,锻炼身体,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对身边人的照顾、关心这类!那我们应该把选择更多地放在影响圈上,而关注圈只能花少量的时间,这样才能过好我们的生活。
不过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有一段平静祈祷词可以有所帮助:1、万能的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东西!(关注圈)2、万能的上帝,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影响圈)3、万能的上帝,请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2 以终为始。
人一定要有目标,当然目标可以改,但不能没有。目标在我们大脑中就像是领导,它告诉你去哪儿,做什么事是对的,这是战略层面;而行动就像是管理人员,负责怎么去到目的地,怎么把事情做好,这是战术层面。
谈到目标,首先就要给自己的人生一个目标,就是你的个人使命宣言,也可以说是个人宪法。要设这样一个目标,你可以这样操作:想象自己死了,人们来参加追悼会,会怎样来评价我,你希望人们对你的评价就可以作为你的个人人生目标。
而一些错误的目标法会是这样的:1、分阶段的目标,比如有些人会觉得18岁以前,18-25岁,25-40岁,40-60岁,60岁以后,这样来定目标,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顾此失彼,就好像18岁以前如果以学业为目标,那他就可以以此为理由,觉得做家务是没必要的!而只知道学习却不会生活的人生肯定是失败的人生。2、以人生大事为目标,比如有些人觉得要以事业为中心,然后就放弃了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时光,等到事业有成,妻子离去,孩子叛逆,这样的人生也是很可怕的。因此,绝不能以某一件事为中心,要以七个好习惯这些原则为中心,全面推进我们的人生,才会收获幸福。
书中描述了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的样子是这样的:1、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么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2、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维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这和王阳明的“一切以心为本”有点类似,王阳明也提到在事上磨练,磨练的是原则、心性。简化到小事,就是做这件事,我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提到设定目标的原则,作者给出了smart原则。
3 要事第一。
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一点,他分了很多大石头和小石头,还有沙子,让一个人来装进桶里。这个人把沙子先放进去,然后再放小石头,最后放大石头,按照这个顺序,她发现还剩一个大石头放不进去了,但是当她看到这个大石头背后写的家庭的时候,他赶紧换了一个大石头,但发现这个大石头背后写的是事业,她更舍不得丢下。其实,这个实验,是可以把所有的石头和沙子都放进去的,但前提是她要先放大石头再放小石头,最后才放沙。只有分清楚了事情的重要程度再去行动,我们才能够获得一个完整的人生!
我们的事情可以分为四类:1重要紧急,2重要不紧急,3不重要紧急,4不重要不紧急。作者在这里强调了,我们有时间了就要去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说学习,投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经常忙着像救火一样,去做那些重要紧急的事,或者那些不重要紧急的事。
4 双赢思维。
作者在这里提到互信是基础,达不到双赢思维,那大家宁愿放弃合作!
5 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要学会倾听。沟通学里很有意思的一个数据就是:当一个人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通常三秒钟之内,脑子里面就已经开始想我应该怎么回应他。例如,你到眼镜店配眼镜的时候,眼科医生把自己的眼镜给你,告诉你“这个眼镜很清晰啊,你就戴着它吧!”但是你带上你会觉得不舒服,不愿戴,医生就会觉得你真的是把好心当作驴肝肺了!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荒谬,但生活中你经常把没有配过的眼镜给别人。
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自传式倾听,表现就是:1、价值判断。(别人一说,你就会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2、追根究底。(别人一提起经常头痛,你就会讲“我估计是你童年的时候有过问题,头部受过伤。……”)3、好为人师。(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为什么不试试那个呢,我上次试过的就挺好的啊,我给你介绍个大夫吧。)4、自以为是。这种自传式倾听,最大的问题就是感觉自己给到别人很多帮助,但是其实是给到别人很多压力。而作者提到的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是移情式倾听,就是直接描述对方的感受,不做任何评判,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急着引导对方,其实对方心里很明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6、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就好比大自然里面的各种树、草、斑马、羚羊、狮子、昆虫、细菌等等和谐相处,构成一个生态圈
讲到沟通有三个层次:1、互相提防,输赢思维。2、互相尊重,妥协思维。3、 统合综效,双赢思维。
7、不断更新
学习前面6个习惯,还要加上不断地学习,通过优秀的人,好的书来给自己充电,才会使自我的人生达到一种和谐的发展。
看过很多优秀的人对此书都有过推荐,这次整理记录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提醒与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时刻警醒,不断进步,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也能逐渐过上幸福、和谐、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