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落日长河
整理/ 尹锋
时间/ 2022年3月31日晚
落日长河老师讲课
主题:江山月明,那一首首慷慨从容的绝笔诗…
什么叫“绝笔诗”?就是诗人生命将尽之时刻意留下的一首或一组诗文。
绝笔诗是传统诗词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凡临终赋诗均可称为绝笔诗,这些诗在字里行间、形式与格律之中蕴涵了作者之情怀、道德与欲望。作者通过绝笔完整展现自己面对死亡之心态。有如荆轲之《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从李唐至今,五言七言已然成为近体诗词之正统。在此,老夫只聊五言、七言、词作、联之绝笔。
最早的五言绝笔诗,应当是虞姬之《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西楚霸王垓下兵败被围,留下了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为虞姬诀别而作,而这首《和项王歌》便是虞姬回应霸王之绝笔诗,这首五言诗在西汉早年被录入《楚汉春秋》,成为史上最早的一首五言。今天,老夫只给大家讲讲大明王朝那些“绝笔诗”。
曾有人问老夫,为什么偏偏喜欢讲明朝那些事儿?老夫笑曰:明朝是汉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堪为封建王朝之楷模!同时无清之耻约,无民国之积弱与内耗。毁誉参半的明太祖为整顿贪官和巩固统治,一生杀官无数(只要不滥杀老百姓,老夫不批叛。其实无官不贪,只有大贪和小贪之分,杀是杀不尽的,只有完善制度,加强制约和监督)。有没有一个人,曾让他后悔杀了吗?今天,咱们就从一首“绝笔诗”说起 …
公元1393年的二月初五晚,“蓝玉案”的同族和同党都被关押在死牢里,都明白自己死期将至。有一个书生,借着监牢里微弱的烛光,在墙壁上留下了绝笔:
箫鼓三声尽,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栈,今夜宿谁家。
天亮以后,他被押至刑场。就在这时,监牢值班的狱卒发现了墙上之诗,连忙进宫禀报洪武大帝。洪武大帝一听此诗,如此大气之作,应当出自本朝大才子之手,便问狱卒,作者何人?狱卒回禀是孙蕡!洪武大帝立马差狱卒快马加鞭,去刑场高喊刀下留人!可惜人头已落。狱卒回宫如实禀报,洪武大帝一气之下,竟然斩杀了狱卒,怪他没有及时禀报。孙蕡何许人,为何被杀?为何会让狠辣果断的明太祖产生后悔之心?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先生,明代“南园五先生”之首,开创了岭南诗派。除了在诗歌领域,孙蕡在儒家学说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堪称一代儒学宗师。却因曾经为大将军蓝玉作诗题画,被视为同党,判处死刑!在此,老夫友情提醒那些喜欢阿谀媚上,吹捧政客,每日颂歌不断之“诗匠”:附庸风雅是有代价的,站队是很难先知先觉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李白之颂永王,孙蕡之依附大将军,教训是深刻的。以上讲了一首明初之“绝命诗”,接下来咱们讲一首明朝中期的“绝命诗”,讲一位妇孺皆知、万世敬仰之民族英雄。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生擒后又被释放的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恢复帝位后,立即将于谦打入死牢。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斩决。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面临覆灭之危机,于谦挺身而出,扶将倾之大厦于危难之时,为大明王朝续命192年!可惜社稷之忠臣未能得到善终,明英宗复辟,第一个杀死的就是这位挽救国家之重臣。在被斩杀的前一天,于谦十分淡定地在死牢留下了一首《辞世诗》:
成之与败久相依,岂肯容人辨是非。
奸党只知谗得计,忠臣却视死如归。
先天预定皆由数,突地加来尽是机。
忍过一时三刻苦,芳名包管古今稀。
这首诗虽然没有《石灰吟》那么出名,很多人甚至错将《石灰吟》作为于谦之绝笔。此诗波澜不惊,表面异常平淡,只是痛斥了石亨等奸臣误国。但是这平淡之中,有他笃定的人生观,作为一名忠于社稷之重臣,他洞悉了英宗复辟的意图却没有拼力阻止,他宁愿接受自己即将身首异处之结果。他不想为了个人的生死存亡而引起国家之动荡。所以他十分坚定地写道:忍过一时三刻苦,芳名包管古今稀。执行斩杀命令的刽子手,在对于谦行刑之后,选择了自杀赔死。随后锦衣卫按例对于宅进行抄家,当抄完这位明朝一品大臣之“豪宅”,锦衣卫个个泪流满面,表面光鲜之于宅竟然十分寒酸,家资甚至不如一个平常百姓!唯一特殊的便是一件蟒袍,一把剑,而这是当年明代宗因他守卫北京有功而赏赐的,于谦至死也没拿出来向别人炫耀。望着于府之孤儿寡母,锦衣卫无言以对。他们纷纷掏光了自己身上的银两,默默放在地上,又默默离去。当深宫的皇太后读到于谦之绝命诗,潸然泪下,一连几日茶饭不思。于谦传世诗作不多,但每一首皆极富情怀,慷慨激昂。身居高位却丝毫没沾染半点台阁体(又称老干体,千岁体,乡下人称之兲体)之腐味。有位兄弟说得好:于少保之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诗一样,清清白白、坦坦荡荡、轰轰烈烈,堪与日月同辉!如他般忠肃、清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从四十五年前祖母带着我回到钱塘老家,并专程拜祭于忠肃公起,老夫只要路过杭州,必定前往西湖拜祭此公!因为“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之思想贯穿了此公一生,不管为民或为官,他从未改变过。真风骨也!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堪为万世师表。去年老夫与建宇兄因公前往杭州,留下了一首诗:
杭州谒于少保故居
危难江山一力驮,未曾顾虑是非多。
剑悬帷幄丹心淬,砚置庙堂忠骨磨。
土木堡中悲土木,风波亭上泣风波。
依稀影壁石灰句,吾辈青春励志歌
说完偶像于少保,老夫突然想起另一位顶天立地之人物一袁崇焕。曾经有学生问老夫:作为进士出身、东林弟子之袁大都督临死前是否留下了绝笔?老夫答道:梁启超先生和袁崇焕的拥护者曾发掘出来一首袁崇焕之绝命诗: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言归正传,老夫在此再讲一首当年天下苍生含泪争相传诵之就义诗。嘉靖三十二年,在奸相严著一手遮天之时,著名谏臣杨继盛竟胆大包天,上疏《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谁知这份奏疏却让嘉靖帝十分愤怒,因为其中牵扯到他的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严嵩知道嘉靖的心思,他以此为借口,发动爪牙,广搜杨继盛之罪状,最终将杨继盛打入大牢。在牢中,杨继盛经历万般酷刑,始终面不改色,曾令狱中之人无比震动。杨继盛在狱中待了三年,迟迟不能定罪。于是严嵩暗地里将杨继盛的名字填入一份死刑名单里…杨继盛在临刑前,写下了一首天下相互涕泣传颂之就义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不管是于谦还是杨继盛,他们都是一心为公,为了家国天下而不惜一死!是他们让天下人知道了文人之骨气,让天下人明白:书生并不是百无一用。老夫一直钦佩这些明朝文人之骨气,他们为了大礼大义甚至能跟皇权作对,一群人冲到皇宫门前,大喊:国家养士百余年,仗义死节,今日是也。杨公继盛,他没有泪流满面地坐在镜头前,向有司忏悔自己信仰缺失,立场不坚定,思想未与中枢保持一致!而是轻吟一首,舍生取义。
三十年前一个雪夜,老夫与秦深兄在扬州梅花岭下某酒肆一时兴起,彻夜研讨“南渡诗人”与“南明诗人”之风格异同。倍受诗气与酒气“熏陶”之酒肆老板最终拜秦深兄为师,认老夫为师叔。酒肉钱全免。“南渡诗人”虽丢失半壁江山,但希望犹在,尽管是“家祭无忘告乃翁”;而“南明诗人”,面对的却是完全亡国之痛。
在此,老夫更多地聊聊明清易代之际,士人们在殉国时留下的一首首惊天泣鬼之绝笔。
1、卢象升,宜兴人。22岁中进士,崇祯十一年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与其政见不同的杨嗣昌对卢象升战胜清军的消息不但不报告崇祯,反而诬告卢象升按兵不动,并断绝他的给养。卢象升率领不到5000人的部队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陷入重围。激战终日,终因炮尽矢绝,力竭阵亡。阵亡前夜,他留下了一笺绝笔:
【如梦令】
此日郊原花柳。暗度昨年时候。心绪强言欢,讨得梦中消瘦。生受。生受。南国江山如绣。
2、何腾蛟,贵州黎平人。南明重臣,1645年任湖广总督,与李自成旧部合作,共同抵御清军。1647年清军攻陷湖南,他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1648年反攻,收复湖南大部。后在湘潭兵败被俘,遇害于长沙。留下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世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3、阎应元,河北通州人,明末抗清英雄。当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直取江阴时,江阴军民推赋闲在家的阎应元为守城领袖。阎应元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最终英勇就义。留下了一联绝笔: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4、瞿式耜,1646年8月,清兵攻破汀州,隆武帝被杀。消息传来,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年号永历。瞿式耜升任吏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试图联合农民起义军抗清,但南明皇帝不予采纳。他自请任桂林留守,数次击退清兵,终因力量悬殊,城破被俘,备受酷刑,始终不屈,英勇就义。留下了一首《浩气吟》:
年逾六十复奚求,多难频经浑不愁。
劫运千年弹指去,纲常万古一身留。
欲坚道力凭魔力,何事俘囚学楚囚。
了却人间生死事,黄冠莫拟故乡游。
5、黄道周,福建漳浦铜山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
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
6、刘宗周,浙江绍兴人,明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他参与东林党活动,曾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停俸半年并削籍为民。崇祯元年为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十四年为吏部侍郎,不久升任左都御史,因上疏与朝廷意见不合再遭革职削籍。南明弘光朝复官,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而辞官归乡。清兵攻陷杭州的消息传到绍兴时,刘宗周恸哭绝食而亡。留下一首绝命诗:
留此旬日死,少存匡济意。
决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
慷慨与从容,何难又何易。
7、张同敞,湖北江陵人,名相张居正曾孙。南明永历年间,任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与瞿式耜、王夫之、金堡一同在湖广地区举行抗清活动,后同守桂林,并任桂林总督。1650年与瞿式耜在桂林被孔有德俘获,宁死不降,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一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
破碎山河休塟骨,颠连君父未舒眉。
魂兮懒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
8、陈邦彦,岭南三忠之首,广东顺德龙山人。早年设馆讲学,为当时南粤硕儒名师。明亡,年近四十的陈邦彦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并参加南明广东乡试,中举人,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派往赣州参与军事。公元1647年,他与陈子壮密约,起兵攻广州,连战清军。后大战清军于清远,寡不敌众城破被执,惨遭磔刑。临刑时,他慷慨写下:
《狱中五日不食临命歌》
天造兮多艰,臣之江也浒。
书生漫谈兵,时哉不我与。
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独苦。
崖山多忠魂,先后照千古。
歌罢,从容就义。
9、陈子壮,今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沙贝村人。万历四十七年探花,永历政权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起兵攻广州,兵败被俘。公元1647年11月6日,清廷鹰犬两广总督佟养甲试图杀一儆百,将陈子壮处以惨无人道之“锯刑”,即将人从头顶向下,锯成两片。但因人的躯体晃动,无法锯下去。据说,这时陈子壮对刽子手高喊:“蠢才,界(锯)人需用木板也!”刽子手才领悟用锯行刑的方法。至今“界人须用板”的典故,仍在广州父老当中流传。行刑时,佟养甲“遍召广州诸绅,坐堂上观其受刑以惧之”,还凶恶地问道:“诸公畏否?”可是陈子壮依然骂不绝口,慷慨吟下绝命诗:
金枝归何处,玉叶在谁家。
老根曾愿死,誓不放春花。
10、左懋第,山东莱阳人。南明赴清谈和使者,被清人扣押,多尔衮先后遣洪承畴、李建泰等汉臣劝降,左不但不降,反而对洪、李等人之变节讥讽不断。多尔衮不想“放虎归山”,终将左懋第处死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左懋第向南三拜,留下一首绝命诗:
峡坼巢封归路迥,片云南下意如何。
丹忱碧血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
在明末这段波澜壮阔之史卷中,有位少年英雄格外令人注目,他便是夏完淳。公元1644年,当李自成、张献忠之农民军势如破竹之时,13岁的“江左少年”夏完淳便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保家卫国。1645年5月,清兵破南京,夏完淳与父亲毁家抗清。父亲夏允彝殉国后,夏完淳追随恩师陈子龙,继续从事反清复明斗争。1647年6月,反清事败,夏完淳与其岳父钱栴一起被清廷捕获。离开家乡松江时,夏完淳作诗:
《别云间》(云间乃松江之古称)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不到16岁的少年,已经是征战3年的勇士。这一去必是有去无回,要从容告别并不容易。他告诉自己:等我鬼雄魂魄归来那天,我再在灵旗上将故乡细看。
夏完淳与岳父一行被押至南京,由著名汉奸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洪承畴和颜悦色地说:“小孩子懂个球,怎么能起兵叛乱呢?无非是不慎失足,只要归顺就给你官当。”夏完淳挺立不跪,假装不认识洪承畴,高声回答:“我听说洪承畴先生是人中之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从先皇到黎民都感动其忠烈,我年纪虽少,但杀身报国上也要学他!”左右差役急忙呵斥夏完淳:大胆!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夏完淳声色俱厉地说:“洪先生为国捐躯已久,天下人都知道,皇帝都亲自为他设坛祭拜,泪满龙颜,群臣呜咽。你们这些杂碎,竟然敢假冒英名,侮辱忠烈!”洪承畴当即被气得半死,于是将矛头对准夏完淳的岳父钱栴。钱栴显得慌乱惶恐而胆怯,夏完淳对岳父说:“今天能够跟您一起赴死,去黄泉见恩师陈公,真是大丈夫之举啊!”钱栴听了后,内心凛然,不再惶恐。公元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于南京西市从容就义。面对侩子手,他坚持站着受刑。同他一起殉国的,还有岳父钱栴等30多人。这一天,离他16周岁的生日还有半个月。
泱泱华夏,从不缺高大上之英雄。但我更欣赏末日前战斗到最后一刻之萤火!只要中国还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中国就有希望。在英雄辈出,灿若星辰之明末,老夫最敬佩之人无疑是张煌言。他的存在曾是满清之梦魇。明亡之后,他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百折不挠。既便被俘之后,依旧是那么从容不迫。当押解他的船行驶到钱塘江西岸头蓬镇时,一个和尚乘人不备,向张煌言投去一个纸团。张煌言拾起一看,上面写着一首诗:
驰骋东南征战多,海隅孤臣陷网罗。
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文山正气歌。
张煌言随即挥笔写下了《入武林》一诗以明志:
家亡国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到达杭州之后,浙江总督赵廷臣奉清廷之命,许以兵部尚书之职劝张煌言“归顺”,张宁死不降。1664年9月7日早晨,杭州城秋风萧瑟,乌云密布。官巷口一带戒备森严。张煌言淡定地站在刑场,命一旁监斩官吏笔录他的绝命诗:
我年四十五,恰逢九月七。
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端坐就义,壮烈牺牲。既便英魂归去,他留下的诗文仍令满清统治者忌惮!《张苍水集》在清朝一直被列为禁书(代码404,严禁传阅),仅有传抄稿本。直至清末1901年,张煌言之铁粉,国学大师章太炎才将其排印(二卷本),附《北征录》一卷问世。
王朝末日,多少达官显贵、封疆大吏,多少“将星”先后“识时务”而降清,有如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郑芝龙之流。而“百无一用”之士子却前赴后继,慷慨殉国,留下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之绝命诗!这些诗,犹如火种,承载着民族之希望。人本无贵贱,诗本无贵贱;但人格有贵贱,诗格有贵贱。据《枣林杂俎》一书记载,公元1645年清军攻入南京,那些在朝廷上慷慨激昂之大臣纷纷逃跑,或是迎降。百川桥有个乞丐实在看不过眼,在残墙上写了一首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题罢身跃秦淮河而死。
这首绝命诗估计是后来文人之托作,却讥讽得淋漓尽致。公元1645年清军攻入南京,明朝宣布灭亡。以死殉国还是作“贰臣”,对士大夫无疑是两难选择。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破时,就有不少士人殉国。随着清军南下,南明弘光、隆武、永历诸朝的陆续覆灭,殉国士人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增加。查继佐《国寿录》、高宇泰《雪交亭正气录》、徐秉义《明末忠烈纪实》、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陆翼王《争光集》等著作中,记录了这些士人舍身取义之崇高气节。后来作为新朝统治者的乾隆皇帝敕编《胜朝殉节诸臣录》,也对这批殉国士人给予盖棺定论式的高度褒扬。
南明士人在殉国前留下“绝笔”的虽只有少数,但这些绝命诗不论对当时还是后世皆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影响”体现于何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一个不太和谐的话题。留待日后老夫与诸位有缘一聚时,坐在清风江畔,一边抽烟,一边探讨。最后老夫按照竹韵“惯例”,以一首诗作结…
【七言】题西湖于少保墓
冷落西湖遗冢寻,风吹秀木发商音。
环丘三碗楚乡酒,席地一张焦尾琴。
不奏清平不谀圣,只讴忠肃只随心。
宵深弦断情难抑,怅卧碑前对月吟。
2022.04.04 舞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