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总部到成都出差的同事聊起项目的一些事情,提到了机构的年轻人很有想法,这些想法做得好的话会变成一个又一个很棒的产品,但是需要有人帮着拎框架,同时追细节。听后深以为然,那些看上去让人很兴奋的闪光点,其实需要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同时又在各种细节中体现其真正的内涵,回想起自己的几段工作,那些做得出色的人莫不是既拎得清框架,又做得了细节的人。
那么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是不是就真的能做到呢?其实不尽然,对于我自己来讲就会有几道坎要过:
第一道坎:在自己熬点夜就能做出来和放手让年轻人试错之间不断游移。这道坎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角色转变,从一个项目的设计和执行者变成对执行项目群体的陪伴者和帮助者。前者需要做的是高效率产出,尤其是行动计划,因为每家机构都不养闲人,养人成本不是一般的高;对于后者的评价是你带出来了多少优秀的人。人的成长是基于具体的事情的,所以,在第一道坎前,需要管住自己的手,调整自己的嘴。不要太勤快地帮忙,同时看完年轻人的方案要学着给对方鼓励、赞赏并且支持到告诉对方怎么表现会更加出彩。帮助者比单打独斗难的多;
第二道坎:要站得到更高的位置上去考虑活动的设计。昨天临下班前我拿起放在桌子上需要我给意见的活动初稿,热热闹闹的内容却让我看着有点累,于是我抓住自己的手,深呼吸的同时开始调整自己的嘴,问了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活动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二是他们的内在逻辑跟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同事愣了一下,恍然大悟!这个过程就是拎框架的过程,只有把框架拎出来了,后面的设计才是有效的;
第三道坎:要耐得住性子讲细节。最近其实要被“细节”这个词逼疯了。跟合作伙伴一起在做“线上阅读分享”,简单的5个字包含了前期准备、阅读分享前准备、阅读中内容、阅读后反馈几个方面,若干表格,每一个都要讲清楚逻辑是什么?努力让自己修炼到气定神闲,一回头看到年轻人那边的活动有了框架,细节仍需打磨的内容,我问同事,怎么能做到傻瓜版,就是对方拿到东西,你不讲,他就全都清楚!活动当天一百多人的场,发个大喇叭控不了场。抠细节的过程其实让人挺崩溃的,但抠出来的每个环节都隐隐地透着一种叫成就感的东西。
过坎不易,每一道都是一场修行。既然开始了,就想找一群人跟我一起做线上共读这事,从财商教育类书籍开始,走到哪儿去伙伴们说得算。
你觉得,这样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