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题目为《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小说既向我们展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势利,又给我们刻画了一位陶渊明式的人物-爱德华•巴纳德,同时启示我们探寻人生的意义何在。
小说开头向我们介绍了主要人物贝特曼乘火车时的心理活动,并捎带了另一个主要人物伊莎贝尔•朗斯塔夫和主人公爱德华•巴纳德。当读完第一段时,读者不禁产生疑问。
究竟贝特曼要讲述的那个令伊莎贝尔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呢,以及为何对爱德华恼怒?
火车驶入芝加哥,当看到两边长长的街道,贝特曼掩饰不住回到繁华都市的兴奋之情。
“他的目光贪婪的注视着街头繁忙的景象。”
他的父亲在车站接他回家,询问为何爱德华没有和他们一起回来,贝特曼面孔黯然下来让父亲不要谈他。贝特曼回到自己富丽堂皇的别墅房子后和伊莎贝尔打了电话,伊莎贝尔约他晚上来她家吃饭。
在餐厅里,伊莎贝尔谈论着自己精致的生活,这使贝特曼感到舒适,觉得自己又重新回到了文明社会和高贵典雅的人们中来。
饭后,伊莎贝尔领着贝特曼来到自己的房间,她对自己房间的布置感到满意与骄傲。她问起爱德华的事情,贝特曼艰难地说出整个事情的经过。
故事回到以前,那时爱德华和贝特曼在伊莎贝尔的社交宴上与她再次相识,两个人都爱上了她。但是,伊莎贝尔心里只有爱德华一个人。而作为爱德华的好朋友,贝特曼只有将这份感情藏在心中,不愿将其说出而伤害他和爱德华之间的友谊。他衷心祝愿两个朋友,并成为了伊莎贝尔的知心朋友。
爱德华和伊莎贝尔定了婚,可就在举办婚礼不久前,爱德华的父亲破了产,在自己的书房里开枪自杀了。爱德华来到未婚妻的家里请求她解除婚姻,因自己已身无分文。而伊莎贝尔伤心不已,不同意解除。随后,爱德华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她,他得到家里一位老友的帮助,那人为他找到一份在塔西堤的差事,等干够两人,会在自己的公司里为他谋取一份差事,伊莎贝尔破涕为笑。在爱德华出发前的前一天晚上,伊莎贝尔的父亲和爱德华单独相处时告诫爱德华不要和阿诺德•杰克逊。他原是一个阔绰的银行家,却犯了诈骗罪而入狱。朗斯塔夫一家人对他的罪行感到耻辱,并对他闭口不谈。
在爱德华不在伊莎贝尔身边的日子里,他每月都会给她写信,信中充满甜言蜜语,情意缠绵。刚开始,爱德华表示不愿呆在塔西堤,想要回到芝加哥,回到她的身边。而伊莎贝尔鼓励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要忍耐,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两年后,爱德华竟不再在信中提及回国的事情。伊莎贝尔发现有些蹊跷,她把所有的信又读了一遍,并感觉到了其中微秒的变化。她向爱德华求助,爱德华答应她寻找爱德华的消息。原来,爱德华早已离开他原来的工作单位差不多快一年了,而且他是被解雇的。这让伊莎贝尔感到惊奇,她不相信爱德华会变成这个样子。贝特曼安慰伊莎贝尔并告诉他自己已是他父亲创建的公司的一个合伙人。他之后会去往惠灵顿,可以路经塔希堤,帮助伊莎贝尔找到爱德华并询问他的情况。伊莎贝尔对贝特曼的帮助表示感谢。
而上述贝特曼坐火车回到芝加哥就是在这次旅途结束后。
当贝特曼到达塔希堤后,先去了爱德华原先工作的地方,然而并没有找到他,在一位名叫亨利的男人口中得知爱德华在一家商店工作。贝特曼找到了爱德华,并对他的工作表示不可思议与嘲讽。而爱德华不为所动,仍微笑地面对他的老朋友。随后,爱德华遇到了他在岛上认识并认做叔叔的一个人,并把他介绍给了贝特曼,而这个人就是阿诺德•杰克逊。
在阿诺德的邀请和爱德华的一再请求下,贝特曼来到了阿诺德的家里做客,但贝特曼仍然对阿诺德存有戒心,并从心里憎恨厌恶他。在阿诺德家里吃晚饭时,贝特曼因觉得自己被嘲笑愚弄而感到恼怒,但不得已,仍要表现的绅士一些。
饭后,爱德华和贝特曼单独相处,沉默一会之后,贝特曼问他何时回到芝加哥。爱德华回答可能永远不再回去,这令贝特曼感到不可思议。他劝说爱德华跟他回去,不要再执迷不悟。爱德华向他讲述了自己初次来但塔希堤时的抱负,他看到这里的商业潜力,并计划将这座懒洋洋的小镇改造成一个美国式的繁华都市。可之后他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他逐渐喜欢上这里的安闲懒散的生活,他喜欢这里永远带着欢乐的笑脸的人们。爱德华在小镇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与贝特曼相反,他感到芝加哥是一所灰暗的城市,像一所监狱。他觉得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匆匆忙忙赶着上班,而是享受生活中更有意义的一些事情。
当贝特曼问他生活中最珍贵的是什么时,爱德华告诉他是“真、善、美”,并告诉贝特曼他在这里找到了过去未曾有过的灵魂。
贝特曼问他怎么对待伊莎贝尔时,爱德华让他如实告诉她关于自己的事实。
“告诉她我不但很贫穷而且我还安于贫穷。”
爱德华告诉贝特曼自己甘愿退让让贝特曼娶伊莎贝尔,贝特曼怀疑爱德华是不是已经猜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但仍掩盖不住心头的狂喜。他再次强调爱德华现在安于贫穷现状的想法十分可怕。他对爱德华表示失望,本以为他会做出一番丰功伟绩,可没想到竟是这样。爱德华安慰他的老朋友,告诉他自己很成功,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希望年纪老了时,回首一生,希望过得是朴实、宁静、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在美中度过。
贝特曼把这件事情如实告诉了伊莎贝尔,伊莎贝尔看着手中的订婚戒指,告诉贝特曼自己之所以没有和爱德华解除婚姻,就是想让他想到她是爱他的,并以次来激励他干出一番事业。伊莎贝尔感到没有了希望,认为他缺乏骨气。随后,她把结婚戒指摘下,就在此刻,贝特曼抓住她的手,告诉她自己第一天看到她时,就想娶她做他的妻子。而伊莎贝尔问他为什么当时没有向她求婚,贝特曼几乎不敢相信她也是爱他的。
在两人相拥时,贝特曼眼前出现一幅画景:亨特内燃机和汽车公司声望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占地一百英亩,生产出几百万台内燃机。他将戴上一副玳瑁眼镜。
而伊莎贝尔在贝特曼的环抱中则幸福地叹着气,她想到自己将有一所富丽堂皇的房子,摆满了古老家具,她将在这里举办音乐会,舞会。贝特曼应该戴一副玳瑁眼镜。
“可怜的爱德华。”她哀叹道。
小说依次结尾。
小说中,爱德华曾是一个胸怀大志的青年,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回来娶伊莎贝尔为妻。但在岛上的生活改变了他,他厌恶大城市芝加哥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人心的黑暗。逐渐地,他喜欢上了小镇上的生活,喜欢这里优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以及这里幸福快乐的人们,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
贝特曼始终对大城市芝加哥无比热爱,他参加了父亲的汽车公司,渴望获得重要职位以此展开自己的事业计划,他爱着伊莎贝尔,却因自己的好朋友而将这份感情埋藏心中。他劝导老朋友离开小镇,对他安于贫困的生活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满。在爱德华答应与伊莎贝尔解除婚姻后,他内心激动不已。他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想要在芝加哥的上流社会获得成功。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心机的人,他让自己的切身利害占了侠义精神的上风。最终,回到芝加哥向伊莎贝尔求婚。
而小说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伊莎贝尔,我们怎么来说她呢。她爱爱德华,也许只是因为爱德华的家境。爱德华的父亲破产后,她心痛不已,希望爱德华能够通过工作获得财富娶她为妻。在爱德华的离开后,她确实遵守诺言,没有和其他男人谈论婚嫁。而在得知爱德华的贫穷现状后,她摘下戒指并与贝特曼相拥相吻,答应嫁给贝特曼,可最后她的想象中,揭露了她的面目,她只想过一种富足,贵妇人的生活,她本身也并不是真的爱贝特曼,而是因为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我们不难看出,小说最后几段对于贝特曼和伊莎贝尔的描写具有很大的讽刺性,两个人各有各有的打算。而小说的题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讽刺性,爱德华真的堕落了吗,贝特曼和伊莎贝尔的情操很高尚吗?答案是否定的,相反,爱德华没有堕落,而是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贝特曼和伊莎贝尔则沉迷于名利场。
这篇小说,在如今我们这个社会里也有深刻的意义。这篇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作者本人也在文中赞同:人生的意义在于要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过一种朴实、宁静、幸福的生活。尽管没有什么大作为,也要在‘美’中过此一生。要获得自己的灵魂,而不是人云亦云,追名逐利,没时没晌的挣扎奋斗、忙忙碌碌,急急忙忙地赶着上班,一小时也不停的从早忙到晚,然后急着回家,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