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件好玩的事情,当我们习惯用“观察“和“体验“去感受生活诸多小事时,会有种拨开层层迷雾的乐趣。我是我,我亦不是我,真有趣味性~
端午假期,计划回老家一趟,因为疫情,已有半年多没回过家看看老父母了。
回到家,母亲还是跟往常一样,总是各种嘘寒问暖,例如:你想吃点什么(一日三餐基本上都要问候一遍),在家要吃好喝好,外面没家里舒服等等。
可能是独自在外呆习惯了,每每听到这话,我是既烦躁又感谢,情绪也是蛮复杂。
本想着让自己安静下来,直至完全安静,去细品刚刚情绪的发生和过程,希望可以找到情绪源头。
好吧,越急迫越事与愿违。情绪这东西,果然来的快去的也快,想了老半天,依旧无果,算了,不为难自己。
前几天答应一个老同学去见见她的未婚夫,很久没社交了,最近还是有点社恐,准备去赴约前,需要做很多思想工作才能安心前往,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回想之前,朋友的评价都说我挺外向的。可能也是装的吧,只是自己也被欺骗了,现在这样反倒挺好,是一种正视。
打了个照面,简单吃了个饭,简单聊了几句,花2个小时搞定了一场社交,比往常结束的更快些,挺好,再坐下去,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
回到家后,给老同学回复了信息,表示这个男生还是不错的,值得深入了解,结婚也可以考虑,整体印象是好的。也不知道我哪来的自信和立场可以说这些。。。
但借着在反复回想这个男生的过程中,渐渐的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突然意识到人往往对自己说过的话,记忆都没那么深刻,需要一次一次的强迫回想,才能记清,如果是这样,那又如何能够说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呢。
反复回想中,我看到了交流时我的攀比,我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看到能量比自己低的人,会不由自主的通过话语来彰显自己的能力,期待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她佩服和羡慕的目光。
意识到自己这种捧高踩低的行为后,也是为自己不耻。转脑在看看自己平时,发现看到能量比自己高的人,我的表现是沈默不语,生怕露怯,也不知是好是坏。果然要时时看自己,有错得改,立马改!
猛的发现我父亲也有,果然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父母是你的模仿体,也是你的参照物,更是你可以看见自己的镜子。
发现这点后,我开始仔细去观察我父母。
母亲对赞美的惜字如金,对他人哪怕认可也从不给予正向且直面的反馈。我也是的,毒舌和点评是我惯用的方式,只有劣势输出,没有优势引导;
这里可以延伸出一点,我这么缺乏他人的认可,也是因为自小的缺失,家人并没有给予这一部分,才会拼命索取。
父母对物质的要求及重视,导致我一直把房和车当成我的目标,我的责任,我需要给予父母应当有的安全感。但我没了我,我自己到底要什么,我是不知道的。
这对吗?很显然,是大错特错。
最近我才转变观念,我需要为自己而活。房和车,是我需要的,是我要奋斗的,一切是因为我需要才存在。这都是为了我自己能过上更舒适且有保障的生活,孝顺父母是第二顺位的事情,并不是说不管!
有些东西存在就是为了被推翻的。我现在这样,我觉得挺好,说明在进步。
就像查理·芒格一样,愿意甚至渴望去证实和承认他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他曾经说:“如果说伯克希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那主要是因为沃伦和我非常善于破坏我们自己最爱的观念。哪年你没有破坏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年就白过了”
深以为然!
人的观点是需要通过时时观照自己,去优化和迭代的。就像工具一样,需要被改变。
有时是观点,有时是思维,有时是认知,一层高过一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看你对自己有多狠,对应的结果就有多大。因果永远是正比输出,没有亏待过谁。
挺好,那就这样持续去做吧。对与错,并没有那么重要。现在的你,因为被推翻,才能遇见之后的你,都是自然而然,都是最好的安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