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夜的山村,看露天大戏,如同约会多年不见的老友,久违而又难得!
从老家临回来的最后两晚,在邻村张窑看了两部戏——《父亲》和《窦娥冤》。
唱戏,演电影,这种以前在节日或谁家庆典时才有的乡村盛事,在如今的乡下也少得多了。一则电视电脑普及,什么电影都可点开即看;二者外出务工人多,农村人也少了很多。这次是送戏下乡的活动。
张窑,附近两三里外的小村子,走着也很近,父母年纪大,哥还是开了车载了去。同村好多人开三轮车去的。倒也方便,坐在车上就能看。
第一天演现代戏《父亲》。还未到场,远远地就听见大喇叭里放着戏曲,那音乐,那唱腔,都喜庆得很,象过年。找好地方坐下,天还未完全暗下来,老人都已坐定,等开场。孩子们在周围瞎跑着玩。台上有一红色横幅,上书“偃师市豫剧团‘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
八点钟,台上乐队人员就位,调音,试琴,静候。两位主持人上场。声音真好,女的嘹亮,男的浑厚。先请村长、团长讲话。团长王艺红,光脑门儿,圆脑袋,白白亮亮,橘色短袖,米色裤子。牛得草的弟子,全国豫剧十大名丑之一,老家偃师山化台沟人。说回来觉得亲切,要报答乡邻,明晚再演一场等。后来说先让几个台柱子给大家清唱几段。
我对戏其实根本就不懂,什么生旦净末丑也不爱去一一对应。清唱,在我看来比较有意思的是:穿着现代平时随身的衣服,开口却唱着戏。走上来,象平常人,一站位,一开嗓,一拉架势,立刻入了角色,震惊四座。那眉目之间,旁若无人,自信独立,完全进了戏里。但那身打扮却让人不由联想他的戏里戏外人生。“拿捏”,我忽然想到了这两个字,但“拿捏得好”,又何尝不是一种强大的“自律”和功力的体现呢?!
因为喇叭声大,加上一个个嗓音高亢嘹亮,简直是震耳欲聋。不过唱功都真不错。尤其是王艺红最后的两段唱,《小窟窿里掏出来个大螃蟹》和《东方红》,简直绝了!不愧是经常上中央台的名角儿!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大家都觉得亲切,觉得骄傲,就像看自家功成名就的孩子似的,美美地陶醉着……
八点半左右,大戏正式开始。不再象之前那种层层幕布,而以灯光的开和关来显示一场一场之间的变换。台子两侧有电子屏幕可显示唱词。
《父亲》是一部现代戏。讲述了农民高大山收养了孤女春苗,为让女儿上大学,毅然做假阄舍弃亲生儿;为给女儿治肾病,拼命打工卖血并最终捐肾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全场之上,无一角色不投入、不倾情。奶奶表演形象,唱腔老道,韵味十足。高大山声音高亢,婉转隽永,真挚醇厚,大爱高风。春苗洒脱流畅,感情炽热,命运大起大落,跌宕起伏,表现力极强,催人泪下!
虽然明知戏曲是有夸张,人物个性都极其饱满张扬,唱词有时罗嗦,叙述繁杂,但此部戏里不觉啰嗦,一场场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最后父女悬崖边在生死线上的对话,让人数度落泪!从头至尾我几乎眼泪未干,旁边的老太们也不停地在抹眼睛。中途出至场外,拍了一张全神贯注的人们。
戏曲,真的有教化作用!真善美的种子,就应该这样通过多种形式一点点撒播到人们心中。
看完到家,近十一点。三个小时久坐,想着父母会很累,结果第二天,都很有精神,说晚上再去看《窦娥冤》。
《窦娥冤》是部古装戏,剧情虽然早就熟知,但还从来没看过,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讲述窦娥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生。
窦娥扮演者唱功也相当了得。晚上许多唱离不了她,还有很多跪戏。真的十分考验演员。尤其最后变成鬼魂一袭素衣出场,真是惊艳美绝!六月飞雪时竟也飘下许多白色的粉末,还挺逼真的!
别说,演员们还真不得了!真应了小时候戏台两边的那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演谁象谁谁演谁谁就似谁”。
两晚看戏,如醉如迷。第二天醒来,脑子里竟全是戏里人物、戏里声音,真真明白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儿”的古人感受了!
想起自己小时候看戏看不懂,除了跑着买吃的,就是一直纳闷“为何要使劲儿甩头发,为何骑马拿根棍,为何芝麻官的腰带那么松快要掉……”。有次还看到演员穿着戏服上厕所,好奇得很,感觉他们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似的!
戏里,每个人都是一“角儿”。生旦净末丑,都有自己的定位,都在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戏外,人生这个大舞台,每个人也都有不止一种的许多角色,我们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吗?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