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作者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做了什么。
01
写书不过是一场魔术秀
当作者还是卖课新人时,要给自己的课写一篇营销文案,利用了查理芒格的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成甲在《好好学习》一书中写到:
我找到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并且以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我的文案。
我有两个疑问?
- 为什么作者知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解决问题?
- 为什么不是网上找攻略,而是参考自己有营销经验朋友的文案?
作者应该学习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读过那些枯燥的心理学教材。
能够知道心理学的作用,能够对心理学理论感兴趣,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人,这对于普通人是有很高的门槛的。
心理学本就含有科学的本质,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只要读懂,就很容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然而,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够枯燥且艰难的了,市场上又充斥着伪心理学和心灵鸡汤,汤里的专业名词屈指可数,普通人想要了解到心理学的真实作用,并不容易。
作者写文案,为什么直接参考朋友的文案?仅仅只是参考了文案,就没有进一步的交流了吗?
一个自媒体新人,身边有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有这样行业相关度强的朋友,有多少人呢?
成甲本身学识丰厚,还有质量高、领域相关度强的朋友。
所以,一个新人想要学习成甲,人生第一篇营销文案就爆款,仅仅是学一些什么查理芒格的方法就能做到的?
不要相信作者说了什么,只看作者做了什么。
作者的成功仅仅是他过去的积累,这些积累很难有一句话、一本书就能说清楚,所以作者表达的,只是作者想让你知道的,与事实无关。
这就像一台魔术秀,魔术师想让观众相信,用锯子把柜子和里边的人锯断,人却没事!而事实是,锯开的两个柜子,每个柜子里各有一个人。
观众看到的是双人表演,实则是三人表演。
而作者写书,不过就是一场魔术秀,读者享受作者给自己的视觉、想象的体验。
但读者想要获得真知,就只有破解魔术。
02
作者说了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做了什么
临界知识是作者在《好好学习》一书中定义的新概念,什么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
有这样的知识吗?
有,可是临界知识虽然重要,但问题范围内的其他知识也很重要。
所以,不仅临界知识要学,其他知识也要学,单独将某个知识拎出来大讲特讲没有必要。
但,作者为了刺激读者的眼球,故意夸大临界知识的重要性,似乎只要掌握某个临界知识就可以做成一件事,一股熟悉的成功学鸡汤味迎面扑来。
作者又在书中解释什么是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广告词,向读者推销商品,只不过这个商品是一个作者自编的概念而已。
作者在书中表示,《好好学习》的再版,几乎已经是将以前的内容重新写了一遍:
10万字初稿完成后,经过半年多时间,自己对知识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图书编辑对初稿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的第二稿10万字几乎全部重写。
自媒体行业的内容就是如此,在文字和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表,然后根据市场反馈再决定是否进一步优化。
所以,不仅作者提出的玩具概念-临界知识是什么不重要,作者写的所有内容都不重要,每几年,作者重新再版时,或许又会将书中的内容全部重写。
如果书的内容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作者做了什么?
作者提出了好好学习的口号,和知识管理的概念,说明作者是身处知识服务行业。
如果只是内容服务,作者未必需要读书,只需取材于生活也能提交好作品。
但是,知识服务就不一样,作者必须大量阅读某领域的书籍,然后做去专业化处理,让普通人在没有专业背景下也能学到专业知识。
作者不仅学习,还坚持写作,将所学的内容转化成文字、自媒体文章、课程、文案等等,围绕内容又可以做一些周边服务,比如商业咨询、课程讲师、企业培训师等等,将自己的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每表达一次都是一次精进的机会。
重要的不是作者在书中写了什么,重要的是照着作者的做法,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写出来。
当然,自己写什么,怎么写,能不能写出爆款文章,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做,一直练。
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一遍的精髓所在,也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所在。
读完作者的书,作者写了什么不重要,自己理解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学到的写出来,同一个概念甚至可以在不同时间多写几遍,每一次的表达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03
被乱用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本名帕累托法则,是一条管理学原理,意思是指“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
二八法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问题,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然而,二八法则却被用在学习上,实在是可笑。
有人说,一本书只需要读百分之二十就够了,那二十就是精华,如果一本书的精华只有百分之二,我想我不会去读,豆瓣评分都不会超过5分,出版社也有问题,为什么花大价钱出版一本百分之八十都是糟粕的书呢?
作者在书中说道:
如果把人脉当作资源进行管理,二八法则就会起作用:20%的人脉给你带来80%的价值。
如果只要20%的人脉有重大价值,那把剩下的80%的人脉剔除掉,二八法则岂不是失灵了?
然而我们真正需要交往的,仅仅是那几个或十几个人,这些人包括自己的亲人、好友和同事,而其他人则可以无限增加,但永远都不会有什么20%的说法。
其实人们想借二八法则想要表达另一种意思,即抓重点,抛开现象看本质。
二八法则,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不是什么管理方法、学习方法、读书方法。
二八法则表明的是一种不合理的状态或现象。
当我们读书只读其中20%,我们维持的人脉只有20%是真正有价值的,这说明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了。
一本只有20%是精华的书,不值得读。
我们要避免无效社交,维护的人脉都是对自己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