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主要讲了表排产优化当前的问题,今天再次跟Z导师进行了校对。下午也同QN聊了一下,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芯片流程的推动思路,有了新的突破。
首先,我们在重新定位本项目的价值,主要有几个点:
一是解决前端销售的问题,对销售而言,订单评审要快、准,即下单后制造计划能快速回复货期(无论本部销售、中心业务员还是客户),这是组织能力的表现,并以此作为交付基准,提升客户感知;
二是对后端采购计划而言,计划变动率要低,对过期订单做好管理,确保物料履约质快,不呆滞,高周转;
三是对生产计划而言,订单要均衡,这也是分厂效率战的核心,这里既要确保整体的均衡又要考虑局部的均衡。整体的均衡指月度计划的均衡,上中下旬计划总量的合理性,忌不能一会儿有单,一会儿没单;局部的均衡指要做好订单的合并、复杂度的管理,防杂,降换模换线次。
基于此,本项目应该怎么开展,怎么解决价值链的问题,做好协同,把好龙头这个命脉呢?我们推翻了之前的思路,摒弃我本位的思路,再往上提一层,准备通过几张表实现排产的优化:
1、规模锁定表:观全貌,用好预测,基于PSI规划,对积单、在制按规则进行检讨,积单、已下单、制单中、在制单数据一张表可视,结合月度预算,有缺口的,自动触发任务到对应责任部门进行闭环;
2、订单评审表:承接仪表下单项目,往后延伸。根据订单属性(首单、返单),建标准、特殊评审流程,结合预测信息,一张表集成下单时间、要货时间、程序时间、瓶颈料时间、客供时间,综合考虑在制订单信息,按规则输出交付时间。在此,引入GATP思路;
对交付时间不满足要货的,聚焦问题点,触发工作任务到责任部门,倒逼闭环,系统留痕。
3、主计划排产表:基于SO,对原排产平台进行优化,排产要素一张表可视(定牌、程序、瓶颈料、客供、产能),结合排产场景,将排产模式植入系统(部装优先or总装优先等),按规则模拟排产;通过运算输出合理的排产日期,包括但不限于考虑总装&部装关联关系,排产要素优先级原则,系统余量(最早、最晚计划时间)等;
另一方面,要做好采购、生产计划的前置与统筹,产能可视,当排产超出生产产能和供能时,系统预警或者强锁。
在此节点,打通芯片流程(长线料备料),建立连接,检测系统长线料备料信息,有预测的,自动按提货时间(例芯片统一15天)排产。
4、日计划排产表:基于WO,一是梳理工单整合、拆分规则,将整合要素(PCB编码、点数等)、订单信息、计划完成时间一张表可视;二是做好计划的开工点检,监控物料、程序、治具等生产要素是否按承诺到位,状态是否可用;
同理,不可用的触发任务,限期整改,系统留痕,红绿灯状态可视,绿灯表示可执行,红灯表示不可执行。
5、计划执行监控表:订单生产进度可视、异常可视,明确责任人、事项及完成时间。异常及时触达到对应责任人,系统留痕,便于订单交付分析,追踪,驱动全链。
综上:以上几个表要实现互联打通,确保一致性,一脉相承。不仅拉通了计划预测→计划执行一整条线,也有DSTE的浅影,即战略→关键任务→闭环。还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自我效率,建基准,抓住交付质快的本质。
为什么之前没有想到?沉寂在底层的业务转线上?我们探索、学习了那么多,却没有拿来用?跳进业务沼泽无法自拔?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而我却把学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固步自封。我想起一句话: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核心自己根还不够深,本还不够固。以上只是今天对表排产优化的思考,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张全貌图能全部呈现出来,看着它的落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