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106/200】《有限责任家庭》极力推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快速阅读106/200】《有限责任家庭》我们在关系中练习什么,孩子就精通什么。保持觉知,孩子的人生不是考对错成败;自我负责,而是在看父母爱的频率等级。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参与你而不会伤害到你,邀请你时不必强求,离开也无须言疚,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如此,你我的相会,就是真诚且能彼此润泽的。女人,可以创造孩子,但请记住,不要让孩子成为你唯一的创造之物。你的创造力和激情不亚于任何男人,你也不需要谁的支持与许可,要勇敢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第一章足够好的妈妈

01 足够好的妈妈是怎样的。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在最初满足婴儿的全能幻想,顺从婴儿,及时回应他,跟他同调。当婴儿的全能幻想被充分满足后,妈妈又能适时退出,让婴儿经受适当的挫折,从而获得成长。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养育出具有真实自体的孩子。那么,足够好的妈妈是怎样的呢?  第一,足够好的妈妈在婴儿出生前后,会处在原初母爱贯注中。 “原初母爱贯注”的特点是:从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的数周内,妈妈会全神贯注地对待婴儿。婴儿自发发出信号,被妈妈敏锐地捕捉到,并给予回应和满足,与婴儿保持同调,从而建立婴儿的真实自体。 顺应、满足婴儿的同时,也是妈妈对自己内在婴儿的重新养育。 第二,足够好的妈妈能满足婴儿的主观全能感。  第三,足够好的妈妈会给婴儿适当的挫折。第四,足够好的妈妈能忍受孩子无情的使用和攻击。

      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在最初满足婴儿的全能幻想,顺从婴儿,及时回应他,跟他同调。当婴儿的全能幻想被充分满足后,妈妈又能适时退出,让婴儿经受适当的挫折,从而获得成长。最重要的是,妈妈要在婴儿无情的攻击中幸存,不反击、不拒绝,心甘情愿被使用。这样,婴儿就会发展出真实自体,保有蓬勃的生命力,与这个世界建立和谐的基础关系。

    02 不在爱中,就在恐惧中 。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前,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人。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人,这是很高深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能修炼到对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谓的“觉醒”的人。

      爱是看见真实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头,才可能看见真正的他,看见他打架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当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就知道该如何用爱去回应。对待咬人的孩子,就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保护、被爱围绕的,用爱去融化他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当孩子内在温暖的体验越来越多,无助感越来越少,自然就不会咬人了。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来反观内照。当父母化解了自己内在的评判和对立,孩子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03 结实的父母,是孩子生命力的源泉 , 我们如果没能拥有结实的父母,就要自己学会区分界限——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每个人无论坚强还是脆弱,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逐渐成为结实的人,能够接受冲突,也能够接受和解。我们也可以选择,让自由意志在关系中绽放,在关系中学会协商和妥协。 结实的父母,是对孩子生命力最好的祝福。孩子会发现:“我充满活力地生长、做自己,是不会伤到别人的,我的生命力被这个世界欢迎,我可以全然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命体验,不用背着父母前行,不用对父母心怀愧疚。” 如果童年我们没有结实的父母,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做自己最好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宠爱自己,源源不断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力,直接去体验我们想要体验的人生。

    04 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是家庭权力斗争 ,当爸爸训孩子,如果妈妈真正关心孩子,就不会第一时间去跟老公发生冲突,而是会关心和回应孩子,看见真实的他。在育儿的过程中,到底谁占上风,谁更有权力教育孩子。这个权力感,通常比具体抱持哪种育儿理念还要重要。有时为了获得权力,夫妻中一方会拼命去捍卫一个连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的理论,只为了争输赢,压倒对方。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权力争夺方式,这种方式隐蔽到可能连争夺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我更正确,你应该听我的”。学会自我觉察、自我成长,不要拿来要求别人,尤其别去要求配偶和父母。有谁会喜欢被贴上错误的标签?所以你越说对方不对,老公就越会用力反抗,证明自己没有错,并更加坚持自己原有的信念。

      一个人如果真正去践行爱和自由,就不会去评判、去改造别人,而是会选择倾听和看见。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配偶,只要配偶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不用讲任何道理,他自然而然就会赞同你,并在潜移默化中跟你一起成长。

二章从虚假自体走向真实体验

01 失败的母婴关系带来虚假自体 。虚假自体的形成源于失败的母婴关系。母亲不能根据婴儿的自发需求来回应,无法及时满足婴儿。这样的母亲对婴儿的反应,大多建立在自己内在幻想、自恋需求和神经症性冲突的基础上。婴儿想要生存,只能去适应母亲的反应,因而远离自己的真实需求。就这样,婴儿被逐渐训练成顺应母亲所给予的,而不是寻找和发现自己所需要的。

      真实的母婴互动,最开始是妈妈完全围绕婴儿的需求,帮助婴儿发现自己的需求,及时满足婴儿。等婴儿大一些,母婴之间就可以像打网球那样,彼此轮换着发出和接收信号。每个人都是主动发出信号的一方,也是接收并且回应信号的一方。在这个互动中产生有意义的联结,双方都能获得真实的满足感,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02 虚假自体让孩子耗尽生命能量 。      真实自体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虚假自体必须依赖关系而存在。可以这样理解:真实自体就像自带电池的笔记本电脑,一个好的关系可以给自己充电,没插电源的时候也能照常运转;而虚假自体没有自带电池,只要关系断裂,就像被拔掉了充电线一样,让人两眼一抹黑,在慌乱中没有存在感。所以,虚假自体总是恐惧失去关系,会为了保住关系而做出各种妥协,任凭这些妥协伤害自己。     虚假自体常常表现为界限不清晰,难以拒绝别人。更严重的是,意识不能安驻在身体上,总是向外寻求刺激。虚假自体有可能工作很努力,看着很有动力,但却缺乏自然的活力。而真实自体会直接体现在身体活力上,比如有些人高兴的时候,肢体会自发做出动作,挥舞手臂、跳跃、喝彩等,这些动作是真实自体能量自由伸展的体现,因为他能享受当下。   

    虚假自体跟身体的关系确实是个大难题。我们要尽量多地把注意力拉回到身体上,通过对呼吸的觉察,通过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比如舞蹈,去整合自己的身体,让身体逐步协调起来。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这是最方便的回到当下的方式。这份注意力会滋养身体,让破碎的自我逐步完整起来,慢慢找回扎实的存在感。

    这个过程着实不易。你会体验到身体的很多痛苦,过去的麻木因为觉察而一层层浮现,头脑会不断把你拉走,离开当下,逃离痛苦。而你需要千百万次地努力,把觉知拉回当下。 

03 从虚假自体走向真实体验 。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并不会因为父母对自己没有要求就变得堕落、沉沦,反而会把全部的生命能量都用来发展自己、享受人生,创造彼此滋养、轻松无消耗的关系。 虚假自体是养育失败的结果,母亲没能给予抱持性环境,孩子无法在其中发展出真实自体。

    通往真实自体之路确实不易,但不是毫无可能。无论我们现在年龄多大,只要有一个瞬间能够感受到真实,感受到无条件的存在,都是巨大的进步。坚持活着,不要放弃。

    04 碰触真实的世界。一个孩子,不应该因为不完美而被父母攻击;一个成年人,也不应该因为做得不好就被亲朋好友指责。当怀有一颗渴望光明的心时,我们会发现,所有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人都会有不完美之处,作为身边亲近的人,发现对方有问题,不应该借此攻击,而应帮助对方觉察和成长。一个孩子,不应该因为不完美而被父母攻击;一个成年人,也不应该因为做得不好就被亲朋好友指责。当怀有一颗渴望光明的心时,我们会发现,所有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05 成为善意的源头 。真正的善意是无论结果如何,都为自己负责——“我向这个世界发出善意,得到回应很好;没有回应,我也保持了内在的宽广和平静”。除了冷漠回应,妈妈对待我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不情不愿地自我牺牲”。 我们在做自我觉察的时候,需要重视身体姿势。如果你有孩子,当你向孩子表达爱,尤其是想要修复孩子婴儿期创伤的时候,可以尝试坐在床上,把孩子的头抱在怀里,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凝视他,向他表达爱意,同时也传递歉意——“宝贝,当你还是小宝宝的时候,有时候你一直哭,妈妈很不耐烦。妈妈现在向你道歉,现在妈妈有能力看见你、回应你,为你做的每件事情都心甘情愿,因为妈妈爱你”。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整个天地,若是得不到父母善意的回应,就会像天塌了一般。而作为成年人,我们的世界很宽广,无论有没有被好好对待,都可以保持内在的阳光。不必恐惧自己的善意,也不必因为得不到回应而羞耻愤恨,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善意的源头。

第三章平衡自恋维度与客体关系维度

01 脆弱自恋的表现 。用爱和自由养育孩子,尽量及时回应,痛快地满足孩子,不要故意制造挫折。这样做,孩子的内心自然会宽广稳定。一个人如果在婴儿时期经常得不到回应,自恋就会严重受损,形成非常脆弱的自恋结构。有着脆弱自恋的人,容易对时间缺乏概念,倘若发出信号没有立即被回应,就会觉得整个人都被打击,内心很痛苦。

    头脑自我没有时间概念。头脑想象一件事情应该是怎样的,就希望事情立刻变成那样,等待、琢磨、改进,这些跟事物本身在一起的过程,对头脑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如果想寻求一种“灵丹妙药”立刻解除这种躁狂状态,这本身就是陷入了躁狂。我们需要的是,意识到不被头脑掌控的世界是一个如实如是的世界。屋子杂乱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本身并没有好坏,也不会影响一颗活在当下的、觉悟的心。收拾可以,不收拾也可以,如果要收拾,就要有时间的概念——它需要等待和规划,需要花时间一点点去做。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享受此刻,并不是必须要等到收拾好了房间才能舒服。这就是现实的时间感。

怎样才能拥有宽广格局和坚定信念?如果你是父母,用爱和自由养育孩子,尽量及时回应,痛快地满足孩子,不要故意制造挫折。这样做,孩子的内心自然会稳定,能够承受生命的重量,懂得时间概念,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累积、努力,同时又保有创造力。

    成长需要学会对事实妥协,对挫折认栽。这会很痛,但痛过了就继续前行,聆听内心的召唤,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奇迹发生,心怀感恩;如果奇迹没有发生,也很正常,这就是人生。

    02 体验痛苦,保持觉知 。越是生命早期经历的模式,我们越容易深深地认同。大多数人生理上已经长大成人,可心理的核心剧情模式仍停留在婴儿水平,这是因为婴儿时期没有过好。当我们陷入婴儿的剧情中,觉得自己快要“死掉”时,请一边体验当下的痛苦,一边保持觉知:死掉的是我的自恋,是剧情中的婴儿,不是我,我不会死掉。生活总是有各种意外和不完美,但生活依然会继续。

    03 自恋维度与客体关系维度 。想要保持自恋维度和客体关系维度的平衡,关键在于恢复我们的真实自体。只有在真实自体中,这两个维度才没有此消彼长的冲突。   

      所谓自恋维度,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多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遵循自由意志而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绽放自我”。 客体关系维度,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发育能否感知到客体的存在,能否跟客体建立真实有意义的链接。在充分伸展的状态下,它表现为一个人愿意向客体发出声音,期待被回应,也愿意看见真实的客体,回应客体的声音。比如妈妈跟婴儿对视,咿咿呀呀地彼此回应,双方都沉浸在喜悦甜蜜中,这就是客体关系的深度链接;比如夫妻之中一个人感到失落,另一方既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必为对方的感受自责,同时也很关心对方为何失落,并愿意倾听和陪伴。

      对于婴儿来说,他的自恋维度和客体关系维度是合一的。婴儿唯一愿意接受的客体关系就是,妈妈完全顺应我,心甘情愿地为我所用,满足我的自恋。得到自恋满足的婴儿,心理上才能准备好去接受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客体世界。所以,如果妈妈既能在孩子小时候充分满足其自恋,又能拥有自我边界,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边界,做真实的自己。孩子通过跟妈妈的关系,既能感受到客体是善意的、愿意满足自己的,又能感受到客体独立于自己之外,个体意志需要与外界协商。这时,孩子才能从一元的自恋维度走向二元的客体关系维度,既不让自恋受损,又能碰触到真实的边界。

    想要保持自恋维度和客体关系维度的平衡,关键在于恢复我们的真实自体。只有在真实自体中,这两个维度才没有此消彼长的冲突。当我们不断剥离,放弃对“我是完美的”这种虚假自体的执着,回到当下,依照本心生活,就能够逐渐建立与事物或者他人的真实连接。这就像是埋进大地的一颗种子,它的生命力是蓬勃而持久的,终有一天我们能够收获真实的存在感。

    04 臣服于真相,允许一切发生 。 童年,并不是孩子做得更完美一些,父母就会变得更好一些。未来,也不是你走的每一步都正确,结果就一定会如你所愿。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臣服于真相,允许一切发生,在这无常的起伏中继续活着,继续前行。

四章与事物的本质链接

01 抽离剧情,改变惯性模式 。 当一个人不再把任何剧情角色认同成自己,就会发现终极真相:“我”其实并不存在,一切都是生生灭灭的念头显化而已。人之所以难以离开自己的惯性模式,终究是因为“我”的幻觉太深了。 人要反转自己的惯性模式是很难的。 当一个人不再把任何剧情角色认同成自己,就会发现终极真相:“我”其实并不存在,一切都是生生灭灭的念头显化而已。人之所以难以离开自己的惯性模式,终究是因为“我”的幻觉太深了。

    02 讨好的背后是敌意 。当我们在关系中不能捍卫自己的界限,不敢提出要求时,可以向内觉察一下:是不是在投射自己的敌意,想象对方是冷漠严苛的? 当我们觉察到这种敌意的投射时,就可以就事论事,简单直接、不带剧情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带着善意敞开心胸,相信别人是愿意回应自己的,那么我们的善意通常也能激发对方的善意。    当我们走出剧情的束缚,会发现真实的世界或许比家里还要温暖。没有敌意剧情的内心,会带给我们一个舒服、温暖、真实的外在世界。

    03 不在剧情里愤怒 。被人激怒,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剧情跟对方的投射匹配了,你认同了这个剧情,继而陷入了角色。如果不想被人激怒,就要有跳出剧情的能力。    被人激怒,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剧情跟对方的投射匹配了,你认同了这个剧情,继而陷入了角色。如果不想被人激怒,就要有跳出剧情的能力。当你能看破所有剧情,任何人都无法激怒你。

  04 想体验什么,就去创造什么 。一个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双方彼此陪伴,同时又各自精彩,或许从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赏,都能够绽放自己的活力。一个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双方彼此陪伴,同时又各自精彩,或许从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赏,都能够绽放自己的活力。    活出自由体验,拥有内在中心,可以使我们避免成为别人的投射对象,避免自身能量被别人吸取。没有谁天生就比谁能力差,标签之下,无人自由。摘掉标签,尽情地绽放生命力,想体验什么,就去创造什么体验,这样的人生,谁都可以拥有。

  05 摆脱控制,保持生命能量 。 在婴幼儿时期,婴儿把妈妈或者其他养育者当作自体客体去使用。如果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足,他就能逐渐完成自体与客体的分化,拥有比较完整的自我感,也就是明白了“我是我,别人是别人”。

    与投射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家庭中常见的能量吸取方式,即“内射”(injection)。它是指把对方当作自体客体来使用,以满足自己的自恋控制欲。 所谓“自体客体”,其感觉就像自身手脚的延伸、自我功能的延展。比如小宝宝饿了,冒出喝奶的欲望,但是他太小,没法自己去冲泡奶粉。这时候,妈妈领会到宝宝的意愿,赶紧冲好奶粉,把奶嘴递到宝宝嘴边。于是,在宝宝的感受里,“妈妈听从于我的意志,延伸了我的自我功能”。妈妈的功能就是宝宝的自体客体。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吸收这种由外在好客体带来的良好感觉。弱小的孩子通过吸收妈妈的好意和功能,自我感觉变得美好,自己也像妈妈一样,逐渐长大强壮起来,这就是“内射”。完成内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把我认为好的部分投射给对方”,二是“对方要如我所愿,接受我的好意,肯做我的自体客体”。

    06 一切外在的冲突都源于内心战争 。 想象一下,如果父母本身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喜欢探索未知,会担心孩子无助退缩吗?父母希望孩子具备什么品质,不要先教育孩子,自己去做,让自己先具备这种品质就好了。 父母希望孩子具备什么品质,不要先教育孩子,自己去做,让自己先具备这种品质就好了。即使父母自己做不到,只要守住界限,不去教导孩子,孩子自己也会去不断探索、完善、扩展自己,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天性。  父母无须完美,哪怕自身问题很严重,只要守住界限,不把自己内在的战争变成跟孩子之间的外在冲突,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喘息自救的空间。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天然不带剧情的孩子,就像一面纯净的镜子,让父母照见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当父母想要侵犯孩子界限的时候,请务必借助这个机会向内看,如此,便可以跟孩子一起重新长大。

    07 成功的程度=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人格稳定性 。 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来源于自由。父母有多尊重界限,孩子就能发展出多强的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而人格的稳定性,即真实自体的存在感,来源于爱。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看见孩子、回应孩子,孩子的人格稳定性就有多强。 非凡的人都有一种非凡的本事,那就是栽倒之后迅速认栽,不做无谓的挣扎,无论损失多大,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作“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且不可回收的成本,这通常是由上一个决策造成的。而在做下一个决策时,不考虑沉没成本,只关注当前情况下最有利的做法,才是理性的选择。

    一个人的格局,取决于他人格结构的稳定性。这就好比一栋楼能盖多高,取决于地基有多深。人格稳定,就会拥有真实自体的存在感,可以保证能力持续发挥。    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来源于自由。父母有多尊重界限,孩子就能发展出多强的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而人格的稳定性,即真实自体的存在感,来源于爱。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看见孩子、回应孩子,孩子的人格稳定性就有多强。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最糟糕的母亲,就是特别着急的母亲。”特别着急的母亲,只要孩子稍微表现出跟自己想象不符的样子,她就会想象各种糟糕的结果,甚至觉得自己要疯掉了。这对孩子的真实自体是一种摧毁性的打击。真实自体孕育于“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爱我”的信心之中,有这种信心的孩子,无论经历什么风浪,都可以镇静应对。他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但是真实的自我存在感不会被扰乱。

      栽了就栽了,看清楚自己怎么栽倒的,继续向前奔向目标就好,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责备自己,反复分析,这些都是头脑对当下的抗拒,是很难获得幸福的。    当我们对剧情有清醒的觉察,觉知力非常高的时候,剧情会立刻离开。就算觉知力稍微差一些,我们也可以看着剧情发展,而不去认同那个剧情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依然可以去分析,搞清楚来龙去脉。这种活在当下的觉察,对自身没有伤害,没有那种剜肉清疮般的狠劲,它像流水一样轻柔。你知道那个剧情不是自己,就不会因剧情上演而攻击自己。让自己回到当下,当下就可以幸福。

第五章家庭里的生死能量场

01 生死能量:父母对孩子的本能灌注 。生本能,最初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看见,“我愿意回应你、满足你”;而死本能,来自当我们向外伸展自己时,那些阻断我们能量、评判我们欲求、不回应我们情感的行为。 生本能体现在原始渴望的伸展,对物质的渴望,对关系的渴望,对美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的渴望;死本能则体现在头脑的剧情,头脑认为的应该不应该,可以不可以。比如,孩子想吃巧克力,妈妈的头脑剧情却说:吃了巧克力,孩子就不好好吃饭了,所以不能放任他。这个剧情就是死本能,妈妈通过控制孩子吃零食,把死本能加注到孩子的身上。

  02 觉察家庭中死本能的传递 。如果妈妈尽力减少孩子的不舒适,孩子能被及时回应满足,他的死本能就会降低,然后由生本能驱使着蓬勃伸展,探索这个世界,到更广袤的外部世界去寻求满足。

    死本能,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趋向死亡和毁灭的动力,想要退行到出生之前。因为死亡才是对一切痛苦的终极解脱,将我们彻底从紧张、焦虑和恐惧中释放出来。

    死本能有两个方向:一是指向自己,二是指向他人。指向自己的死本能,严重的会导致抑郁甚至自杀;而指向别人的死本能,表现为攻击性、毁灭欲,也就是说,把毁灭自己的力量转去毁灭外部世界。 有些人会选择把死本能投射给别人,也就是去摧毁别人。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亲子关系中,因为孩子弱小、无力反抗,最容易承接家族中大人的死本能。父母向孩子投射死本能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抑制孩子的活力。孩子无论想干什么都得不到支持,第二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父母自己的人生乏善可陈,却总是挑剔孩子身上不够好的地方,无论孩子怎么努力,父母都会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每个想要自杀的孩子,都是在替父母“去死”。孩子无条件地爱父母,当父母把痛苦转嫁给孩子时,孩子没有能力区分这是谁的,只会统统收下,并且真切地觉得是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事实上,孩子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很多未知等待他们去探索。每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很好奇,都想要活下去。 退行: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退而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对。

    03 保持觉知,守住内在的中心 。每一个从小“背锅”的孩子,原本都是想要“拯救”父母的,他们不惜牺牲自己,只渴望父母能够好起来。如今孩子长大了,可以清醒地觉知:这样的关系不要也罢,我们做好自己,只把爱和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珍惜的人。

    家族中的死本能传递还有第三种方式,那就是,把自己内心的剧情说成是孩子的。有人说:“我的父母虽然嘴上说着希望我有出息,但心里却万般盼望我没用。他们密切窥探我的言行,常常鸡蛋里挑骨头,一旦揪住一件小事,便犹如蚊子见了血一般兴奋不已,对我肆意辱骂贬低。他们还会想象出一些完全与我无关的剧情,硬套给我,然后抨击我。而这些剧情,恰巧是他们自身的精准写照。” 远离了各种在剧情中妄想的人,同时也不断觉察自己,不再轻易被别人的投射击中,不再去承接别人内心的死本能。稳住自己的中心,守住真实感受,为自己发声。

    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这样的觉知。如果你也在关系中经常扮演“坏人”,情绪过分激烈,那么很可能是因为承接了对方的剧情,把对方身上不被接纳的、阴暗的部分套在了自己身上。每一个从小“背锅”的孩子,原本都是想要“拯救”父母的,他们不惜牺牲自己,只渴望父母能够好起来。如今孩子长大了,可以清醒地觉知:这样的关系不要也罢,我们做好自己,只把爱和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珍惜的人。

    04 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恨与嫉妒 。对孩子的恨和嫉妒是提醒,提醒我们向内看,重新养育自己,让关系变得更加富有生机,更加真实和有深度。同时,它也是一枚勋章,见证着我们每个人终结轮回的勇气和智慧。 嫉妒是一个信号,在提醒我们向内看,看到内心的局限和束缚,重新温柔地养育自己、满足自己,让心灵的宽度不断增加。   

05 抛开对错评判,链接事物本质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无论发生什么,简简单单、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本身。 例如孩子在公共场合撒了牛奶,好的解决方式是顺其自然,不加戏,不加剧情,重在解决问题。孩子摔疼了,妈妈抱抱他,安抚他;酸奶洒地上了,妈妈和孩子赶快动手打扫干净;打扰到别人了,说一句“打扰了,不好意思”就可以。这样,孩子可以从大人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式中,学会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心态平和,快速反应,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评判、不威胁、不控制。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无论发生什么,简简单单、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本身。这样,孩子会觉得:我是可以尝试、可以犯错的,犯错的后果我也能接受,并想办法解决。他不会认为犯了错就不会被别人接纳。内心没有这样的恐惧,就能轻轻松松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高情商的人身上通常都具备这样的特质。工作中出了意外,第一时间组织大家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弥补损失,而不是先去追究谁对谁错。等问题解决完了,大家再来一起思考怎么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流程,避免以后再发生这种意外。放掉剧情,放空自己;复归婴儿,干干净净。不带剧情、不加戏地做事情,你就很容易获得成功和丰盛。

第六章真相在孩子的感受中

01 尊重情绪,而非给予规则 。别人做得正确与否,跟自己有什么感受,其实是两回事。别人没有做错,不代表孩子就不应该有不好的感受。 教导孩子遵守公共场合规则,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即父母平时就尊重孩子的界限,给孩子自由。比如父母第一次带孩子去电影院,出门之前可以先跟孩子商量:“电影院是很多人聚在一起看电影的地方,我们需要和大家一样保持安静。如果你有什么需求,要靠近爸爸妈妈的耳朵轻声说。你觉得这样可以吗?”这样跟孩子商量,他就可以保持主体性,自己做出选择。假如他选择了去电影院,就意味着他主动选择遵守公共场合规则,而不是被教育“你必须遵守”。出自内心地选择去做,孩子的内在就不会产生“遵守规则的超我”和“不愿意遵守规则的本我”之间的对立冲突。   

      如果在电影院遇上别人大声喧哗,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他们可能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所以需要讲话。或者他们心情激动,忘了保持安静。如果我们觉得被干扰了,可以扭头跟对方笑一笑,提醒一下。”在整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协商,讲清楚事情缘由,让孩子充分体验到什么是被尊重。这样的孩子,自然会尊重他人,而且会学到:即使遇到矛盾冲突,我们也可以心平气和地解决,不评判、不伤人。

        逻辑理性和情绪感受原本是没有冲突的。一件事情发生了,即使对方什么都没做错,我们也可能有不舒服的情绪感受。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他的情绪感受就能够被父母看见,得到父母的安抚,那么长大之后,他就会具有自我安抚和看见别人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

    所谓“高情商”,指的正是不评判对错,只尊重事实,尊重当下真实发生的情绪感受。孩子感到难过,父母可以既不评判孩子“怎么这么无理取闹”,也不攻击自己“我是个不称职的父母”,只需要简单直接地允许孩子难过,陪伴他走出负面情绪。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典范”,内心强大结实,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不制造无谓的冲突对立。

  02 匮乏式养育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捆绑。穷养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捆绑和束缚,导致处理问题时拘束的心态,并产生各种扭曲的后果。最常见的穷养,往往发生在重男轻女的多子女家庭中,并且常落在中间出生的那个女儿身上,第一个影响,是穷养带来的行为特质——怨气。 第二个影响,是穷养带来的人格特质——无力感。    被穷养出来的孩子,思维特质没有主体性,说话通常不会以“我”开头,不会说“我想要什么”。 第三个影响,是穷养会带来关系中的低自尊感。穷养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捆绑和束缚,导致处理问题时拘束的心态,并产生各种扭曲的后果。

    03 专注是每个孩子本性中潜藏的能力

    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爱和自由的浇灌下自然生发的,它是每个人本性中潜藏的能力。不去破坏,就是最好的培养。 什么是专注力?专注力是一个人直接链接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个能力并非天才专有,人人都可以有,但前提是它没有被破坏。 只有当母亲专注地凝视婴儿、抚摸婴儿的时候,母亲的爱才让婴儿得以体验到专注的滋味。随着婴儿逐渐长大,通过跟母亲亲密连接所体验到的专注力,会延展到其他事物上。   

当一个孩子在婴儿期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在进入幼儿期和儿童期后,就不再需要父母总是全神贯注在他身上了。父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偶尔跟孩子进行亲密互动就可以了。孩子能够安心地发展自己,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专注力的基础源头是内心稳定地住着爱自己的人。孩子写作业不专心,打骂没有用,真正有益于孩子的做法是,抛下所有规矩,充分投入到跟孩子的亲密互动中。孩子在婴儿期缺少亲密回应,那就把孩子当作小婴儿一样,跟他频繁互动,充满爱地凝视他、拥抱他、回应他。把婴儿期的缺失都弥补一遍,重新养育孩子一次。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孩子少交几次作业,但是却能够换来他一生专注独处、终身学习的能力。

    孩子对得到父母的爱充满信心,内心安住着父母的爱,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跟事物的链接中去。专注力是每个人的天性,就像睡够了自然想起床一样,并不需要培养,它的发展只需要一个自由、不被打扰的空间。 婴儿的发展,需要父母的专注来滋养他;而儿童的发展,只需要父母学会适时地退后,给孩子让出自由空间,让他自己探索事物,发展专注力,滋养自己。    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爱和自由的浇灌下自然生发的,它是每个人本性中潜藏的能力。不去破坏,就是最好的培养。临在:指有觉察力地安住于当下,活在当下的每一刻中。

    04 孩子遭遇重大创伤,父母这么办

    父母要记住重要的一点:即使在危急时刻,也要尽可能保持生活的完整和规律。孩子对事情危机程度的判断,往往是根据父母的紧张程度。孩子的一生中,可能会遭遇来自外界的种种伤害。比如,新闻报道屡屡曝出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的事件,有的孩子不幸遭遇性侵犯,有的孩子承受着同学的霸凌。在这些遭受伤害的孩子当中,一些孩子几乎没有留下心理阴影,但也有一些孩子终身带着心灵上的伤痛。 外界的伤害会给孩子带来多大影响,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可以说,只要亲子关系基础好,加上父母正确处理危机的态度,绝大部分意外伤害都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当孩子遭受侵害后,父母又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 第一,需要接受事实。伤害已经发生,父母可能会非常自责,经常把“如果我当初……孩子就不会……”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其他人也可能会怕刺激孩子,尽量避免碰触这个创伤话题。可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承认和面对,父母应该保持敞开,随时愿意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个伤害,给孩子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第二,态度比技巧重要。有的父母会问:“我该用什么技巧去跟孩子谈呢?比如我该问什么问题?”其实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坚强而敞开的态度,感受到父母随时愿意倾听,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讲:“如果你还有什么担心的话,就跟爸爸妈妈说。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很乐意,我们有能力为你去做,有能力保护你。”

    第三,不要期待孩子很快好起来。比如有的父母可能会问孩子:“你好些了吗?你还恐惧上学吗?”这些问题看似在关心孩子,其实是在给孩子传递焦虑:你赶快恢复正常吧!至少表现出有所好转,这样才能让我们全家人少些担心。当父母焦虑孩子到底能不能好起来的时候,应该先安抚自己,等自己内心平稳了,再去面对孩子。所有的创伤都会过去,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等他自己慢慢来。

    只要父母能够做好“容器”,稳定而安全地承接孩子的情绪,加上时间的慢慢转化,没有什么不可恢复的心理创伤,孩子甚至有可能从创伤中汲取巨大的人格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783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360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942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07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324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299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685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5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52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04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6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18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11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9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5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6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64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