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很羡慕梵高,虽然一生痛苦相随,但是他有发自内心由衷热爱的东西相伴一生,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令我动容却也为之害怕。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他狂热的情绪感染着我,我感同身受似的体会着他的内心世界,他骨子里就是个狂热分子,不仅对绘画,对所有他认定的东西都是如此。
在博里纳日他作为一名牧师,放弃至少算得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深入旷工中,即使有肥皂却不肯用它来洗尽身上的污泥,是的,他想让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至少让他们觉着他们是平等的。为了让他们接纳他并全心全意的信任他,他抛却了自己的阶级,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他在这一点上是善良纯粹而无私的。而对乌苏拉,对凯,依旧狂热得有点可怕,那些行为令我震惊,但我也理解,他只懂得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懂现实。
这样的他似是毫不考虑外界不在乎世俗的眼光,然而我知道他在乎的,所以最后才会深陷精神疾病中,他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激情,对一切。他走在时代的前沿,有自己的信仰和个性,有一身的绘画才能,却不被理解和认可,反而被那些质疑无情的伤害,但是他依旧能在绘画中寻找自己的快乐,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感受到幸福,抛开现实所有的不如意。如果绘画如那谁所说只是把美好的事物如实画在纸上,画一种普通的美感。那我想问的是这有意义吗,不如随便去拍个黑白照,就像文学加工,这是因为加工我们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而不会是百度百科那不咸不淡不温不火的叙述。
梵高他捕捉的东西是内在的,这个人独特的美。他情愿在农民中游移作画而拒绝为上游社会的小姐夫人画像,于他而言,上游社会这些人只是被打磨成没有棱角的鹅卵石,他要刻画的是一种严肃深刻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美好,那些贪婪阴暗为他所不耻,他喜爱农民那种安详,知足的生活状态。
他一开始也做过画作推销员,然而他并做不到把一副毫不出彩的画作恭维成佳作,也做不到对品味糟糕还自认为眼光绝佳的顾客和颜悦色,他做不到的太多了,上司生气训斥他的时候,他说:“那么,请问,一个人怎么能认为用他的一生——他只能度过一次的一生——来从事这种向极为愚蠢的人出售极为拙劣的画品的生意是正当的呢?”所以他注定不是一个好的销售员,甚至他做不好的事情太多了,然而绘画却是相当出色的一项呢。
他一生穷困潦倒,到处流浪,大部分是靠弟弟提奥寄钱资助,他到死后11年才真正成名,可惜提奥没有亲眼看到他的成功就去世了,而他的成功不仅要感谢提奥,还有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她整理了梵高的画作并一生为他的名誉奔走。
梵高说过,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我喜欢他画作丰富的色彩,旋转的线条,那般粗狂有力,充满强烈的感情,复杂而耐看。
渴望生活,渴望,这个词想必深藏梵高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