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没有中文译本的书,其实即使有了中文译本,也不一定真的能看或者说能看完,通过何帆老师的解读学习了本书的内容,他总结出了人类共性的内容,对自己来讲也是一种警醒和提示。分享下自己有感触的几个点。
一、人类的本能之一,不自觉不经意的对除了自己外的他人进行分类
人们的潜意识深处应该是需要显而易见甚至于黑白对比这种落差程度的区别来看待外在的各种事物类别的,在分类大自然大多数物种类别的时候,大多时候确实可以做到泾渭分明,但面对同类事物之间的区别,其实并存在的不同达不到上面这种程度,但对于人大脑惯有的模式来讲,分类和区别是一件机械性的操作,无法完全控制和克制。
对人类这个大物种来讲,划分标准常常都是随意的武断的,在频次多了后形成标准,标准成型之后逐渐的会成为了金科玉律的存在。何帆老师提到,在面对同为人类的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时,人们会根深蒂固的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这种决绝的判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在群居动物的身上自带的特点就是对内团结,对外仇视,那么在面对冲突和利益的竞争时,后果一定超出可以想象的范围。
课程中很有感触的一首诗分享下:
所有的好人都同意
所有的好人都这么说
所有的好人都在我们这一边
他们都是坏人
二、刻板印象的诅咒
刻板印象是什么?指的是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辐射到其他同类各个个体,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用一个地名就可能把整个地区的所有人做出了判断和认识,即使做判断的人可能还没有去过这个地方,还没接触过这个地方的人。对男女的分工,普遍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普遍认为家务都是女性来做,道理来自哪里,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这已经是一种定式。
作为人类的弱点之一,这种存在已经是事实,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就是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个存在,然后面对外界各个人群和在做出判断前,要有意识的去进行客观分析,自己目前的认识基于什么理由,来源于哪里,话说回来,想要一直保证自己有这种觉察,其实并不现实,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面临疲倦或者状态不佳的情况下,选择一种简单的方式,也就是遵循刻板印象这样的方式自然是最可行的。但认识和接受这种存在是一定需要的。
三、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
课程中提到,悲观的人看待这个世界,往往更加准确。悲观的人会更多的进行反省,更好的认识人性认识别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携带的偏见少了,就会更加客观。但一味悲观并不可取,在清醒的悲观之后,要乐观看到各种向阳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保持自己在悲观和乐观看待世界之间的张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坚定地乐观,也会发展出一种大彻大悟。
看到的事实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会自然而然生发出一种智慧,如果智慧足够,就能把不好的事情转化为好的事情,转化悲观为乐观的力量。
回到小标题,怎么和世界相处。人作为群居动物,自然是要归属一个群体,那么如果你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尽管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但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那么即便如此,你也能够快乐的与他们共处下去,这种状态想必很幸福。只是这种状态本身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如果可以找到这样的群体,一定要好好珍惜。同时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生过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就要努力的帮助自己的部落提升文化,而绝不可以拖后腿。
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