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种习惯,当知道某部电影有书时,首先会找书看,看了书之后才去看电影。文字带给自己的想法边际是无穷,所以在看书中的情节时,自己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便会勾勒出一副场景,之后去看电影,看看别人对于书中的场景是如何理解的,与自己所读所想又有何不同,这样一来自己也过了一把臆想导演的瘾。
大概是去年十月份看了是枝裕和的第一本书《步履不停》,加之书的页数并不多,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罢,里面看似平平淡淡的情节却格外地触动着我,如同一块鱼刺,虽然很小但是他一直存在那里,无法忽略。
关于电影的道德判断,是枝裕和如是说:「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坏蛋或许是用来让故事或者事件变得更容易理解,但如果不用坏蛋这个角色,是否反而可以让观众把这个电影当成自己的问题,带回日常生活中呢?」
代入感强,确实是枝裕和近乎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不同于以往的电影,让观众能过一把批判者的瘾,观影结束除了对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来一次点评外,还会对剧中反派厌恶又怜悯。而这些是枝裕和的电影里都没有出现,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有的只是还“未开窍”的人。
正如他本人说到的:
「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我更想描述的是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没有改邪归正的人,当然也没有从好变坏的人。
日式温情加上日式电影特有的慢节奏以及场景塑造,没有触及太过超强的情节选材,而是从每个人身边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切入,使得是枝裕和的电影平淡而真实,也使他的电影独具魅力。
获金棕榈奖之后,是枝裕和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被问到有没有觉得特别幸福,「人生巅峰」的一天,他这么回答:
「其实不是电影拿奖那一天呢,完全不是。
呃……特别俗套可以吗?俗到我都不好意思在这么多人面前讲出来呢,真的可以说吗?
是关于女儿的。当时她 4 岁,刚开始上幼儿园,每周都要学钢琴。
在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送她去上钢琴课。
我们俩手拉着手,在路口等红绿灯。
她突然抬头看着我,非常认真地问,「我以后是不能嫁给爸爸的,对吗?」
我当时回答她,「不行啊,虽然很遗憾,但真的不行啊。」
我一边这么说着,一边真的差一点点就要哭出来了。
当时我就跟自己说,我一定要一直记住这个瞬间。
嗯,真的很是枝裕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