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有两次触摸。
一次不幸成了致命事故。
一次本可以留下肺腑故事。
一次于林丁丁,是圣人坠地后的加害。
一次于何小曼,是久违而奢侈的关爱。
初接触严歌苓的书,《芳华》是第一本。与它邂逅在这部同名电影之后,有意识的相逢,是因电影中支离破碎的演绎无法支撑太多细节处理,那其中有多少人的心思,都该留在故事里,流进我们更多人心里。
对电影的初感是,内容上大致为男不欢女不爱的青春疼痛故事类型,只是多了两层外衣。一层特殊时代的政治加厚了严肃性,一层令人回忆的战争加厚了残酷性。它的叙事方法中规中矩,以口述回忆的方式,按线性时间讲述了那段被时光层层剥落的芳华,最后留下辨认不清的一地残骸,它们早已面目全非,被风扬起,就各自散去。
电影的结尾不是小说曲终,它尽量保持了上扬结局来克制我们对这个好人不能好报的价值观念的过分悲哀。的确它也留住了我更多本来应该悲切的心情,只是现实或许本就比这份被克制的感情要来得更如洪水猛兽,偏要一次次无情吞噬已经太坏的状况了。
严歌苓笔下的刘峰,是电影中活着的雷锋,但最终也因癌逝世,成了别人心中那个只能精神永恒的刘峰。
因此阅读原著,在情节上,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在主题的把握上,在中心思想的领悟上,都能通过“萧穗子”这一主观视角的叙述,获得更充分的了解与体悟。
它算得上是严歌苓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故事,其中人物或多或少眼见亲闻,是青春芳华逝去后,不老的记忆,它常常会在时光里闪烁而历久弥新。
而使记忆生辉的大概就是那些平凡又别样的人了。书中的刘峰虽样貌过分平庸,甚至于令人忘却长相,但他在群体中却是一个标杆。如此老实全能又温暖的人,在萧穗子眼里是“好到甚至没有人性”,因为我们为人后,才发觉内心里总是藏着那么点性格污垢,却偏偏刘峰没有,他站在了罪恶的我们对面,完全可以划清界限,于是,这个少数者,不得不成为大家心中无欲无求的圣人。
但这也成为他悲苦的转折点与痛苦的引线。
“触摸事件”使众人将他们自己亲手送上佛龛的刘峰又亲手给推下来。或许从一开始,刘峰就只是出于每一个本能的帮助他人,而旁人却怀着小心思,等他装不下去好人的那天,好来落井下石。
或许更可悲。
刘峰一生所爱,死时也不肯忘却的心上朱砂,始终都是一朵绿茶婊白莲花。在萧穗子这个已受尽冷眼相待的人心里, 她似乎有些遗传而来的敏感洞察力,加之学会了戏谑的生活,她笔下的文字就是严歌苓心里跳跃的幽默,它们层层叠叠堆积了书中前半部分的青春喜悦。
萧穗子最终告诉我们,那个让刘峰柔肠百转的丁丁不过是如今大家眼里的戏精,她用柔弱病态与天真懵懂伪饰自己。
『刘峰的心是爱她的,疼她,怜惜她,但身体不爱她,正如他的身体爱小惠,心却不爱,一回事。一个人一生,能碰到心和身都去死爱的人,是太难得了,就像二十岁的他,碰到二十岁的林丁丁。天下可爱女人多了,可爱的女人还得会唱歌,刘峰爱的是会唱歌的可爱女人。唱歌的女人也多了去,她们还必须像丁丁那样,圆圆的脑袋,细细的脖子,走路微张着两只小手,摔倒随时好撑扶似的。这都有了,她还必须常常“胃气痛”,抱怨得跟个孩子一模一样,“喏,这只胃胀得像只球!”
可也许所有让刘峰死爱的,都是假象的林丁丁。』
可惜林丁丁并不是小孩一样天真纯洁,她有一颗如同那年多数女生一样攀附钱权的心。她不是没被人抱过的女孩,甚至为了讨好不同的男朋友,两块别人送的手表要来回换着带以免他人生气。
值得吗?
张爱玲说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因此也相信,刘峰在弥留之际大概依旧在心里惦念过林丁丁,那份惦念早已超越被视作肉欲的触摸,它是最纯洁的青春悸动,是初见,是始终。
而同样是那样的年龄,另一位动情而愿至死方休的人,大概还有何小曼。她太早失去关爱,早已懂得了悲哀。在其中严歌苓说,悲哀是文人们对世界爱不起、恨不动的常态心情。小曼逝去的父亲是文人,如此心态或许早就流进她心里。
再婚的家庭使她成为受人唾弃的拖油瓶,如此一来,性格养成了孤僻与卑微的姿态,身上多于旁人的汗味又疏远了太多人,只有刘峰,与那些可怕的偏见逆行,接纳并愿意帮助他。于是那次舞蹈上扶在腰间的触摸,化为了小曼久违的温暖关心。
王菲唱过,有一点帮助,就可以对谁倾诉。有一个人保护,就不用自我保护。
小曼是封闭了自己太久,无人倾听了太久,无处倚靠了太久,才在刘峰这棵人人口头赞颂的苍天大树活雷锋下,真正知道了温暖。
她和别人的感觉不同。他人站在刘峰这棵大树下是习以为常的占便宜乘凉,而小曼,是充满感激,溢满感情的体会,理解,生情。
但他们,不是男欢女爱你情我愿的感情。太有责任的人不会随意释放自己太多的爱欲,刘峰是之一。他一生唯一认可的灵肉合一是林丁丁,哪怕她白莲花装虚假,哪怕她毁了他的前途,哪怕她害他显些丢去性命。
对于感情,越是深情仿佛越是讽刺。
但为此我们更能看见这样一个甚至偏执的情种刘峰,岁月从来没有在他的心上打磨出任何缺点。唯一读到的缺点,大概就是他骗小曼说林丁丁给他寄了封信诉说她的现况,这点倒也像起了我们虚荣的每个人。
但我们无权指责一个比我们好太多的人。
太多人看完电影的感触是对好人太怜惜,呼吁大家做好人,甚至列下理由告诉我们之所以做好人的原因。
其实做好人本来不是一部说教口头语,我甚至有时也懒于与这个混乱的世界再多解释。做好本分的,正当时的事,是我们自己本来该有的责任,我们没法数着指头说做好人会有多少好报,它常常是发自内心的本能。
因此如今这样的世界,不说好事,只要少些戏精,世界早也安稳许多。最好更不要出现一些欺世盗名之徒,打着行好事做好人的名义而获取自己的名与利。或许比起做好事,现如今,我们能相安无事的做好各自本职的事,就已是最好的状态。
毕竟,再也不会有几个人会如故事中的刘峰那般,哪怕顶着马班长字字戳心的批评,还要无怨无悔地帮他做好那对新婚沙发。
这样的刘峰,是再也不要一点回报了。而等他病倒时,却躲了起来,本能的躲起来不愿多了他人的担心与负担。
自然我还是相信这世间有太多好人,他们心地柔软,淹没在人群中,出于本能而关爱着每个人。
也许等到某一天,我们不再标榜好人,也是对好人的拯救。他们只是更多了一份柔软的内心,他们说到底,还是多情的人。
自然相较于怜惜好人,在这个故事中,我更怜惜那注定在时光中流逝的青春,光彩都被剥落在地,曾经的芳华都被新的生命踩在脚下,那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最终的怅惘。
从芳华到迟暮,故事里每个人都带着些缺点又带着些无奈入场又退场,特殊年代的青春造就了那平凡却又别样的人。
其实故事有意思是一大半都是萧穗子这一主观视角所强调的想象情节,她用了很多次提示告知我们那是不可靠叙述,却偏是那个带着想象力的故事情节,成了所有故事里不断出彩的一段段情愫。
因情而起,各自离散,再见时却已不再芳华如初。
这大概就是所有所有青春故事最唏嘘却也最真实的曲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