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某鸟
花了两个小时时间看了两集 BBC 的纪录片《摄影演义》,忘记了快进。看的过程中产生了些许疑惑,索性记录下思考,当然,无一例外的没有答案。
一
每个人接触到摄影的方式都是不相同的。作为一个程序员,第一次深入了解一张照片,是从二进制开始的。一张图片,是数不清的像素点,每个像素点都是红绿蓝色的色值组合,每种颜色的色值都是 0~256,也就是 2 的八次方,或者说一个字节。如果说每 3 个字节就能记录一个像素,那么只要有足够大的储存空间,随机的生成这些数据,理论上就可以生成世间所有的照片,无论已经拍摄下来的,还是还未拍摄的。尽管生成特定照片的概率小得可怜,可究其根本,它也只不过是那千百万亿种可能中的一张而已。
在第一次知道颜色不过是三原色不同比例下的搭配,最多也不过 256*256*256 种时,我觉得自己刹那间就掌握了世间一切的颜色。只要我想,随便打开一个选色软件,就可以看尽所有,没有哪一种不可见,也没有哪一种不可知。只不过,我并未意识到这种认知下的颜色,只不过是一堆结构化的数据组合,而数据本身,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即便后来慢慢的接触了一些色彩原理,知道了色彩会有冷暖明暗,颜色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认知,甚至做出心理暗示。也会觉得这是科学,是一场因为所以,复杂的人类会因为接收和感知现实世界里纷乱的信息而产生反应。纵然自己也有颜色的喜好和厌恶,也不过是人类之中的某一类而已。
在程序员的世界里,数学和逻辑是最值得依靠的工具,它们可以将世界描述的精准且对错分明。但这往往会让我们产生错觉,就好像并不是所有的暖色系图都会让人觉得温和安逸,它可能是艳阳下的一坨屎,也可能是献血中尚未冷却的尸体。尽管就其原因,是因为图片中的信息从来不止于颜色本身,而更关乎其表现的现实。可总有那么一刹那,自己会觉得义愤填膺,我是一个人,我有自己的知觉和判断,我能够解读的并不只是从现实中抽象而来的数据,而也包含现实本身。只不过,你总是反反复复地刷光了心仪对象的朋友圈和微博,却从未约她出去。明明三言两语可以要到的回应,却更愿意一条一条的做语义分析。(噗,用来戏谑的例子而已 `(*^__^*)` )
二
我有一点自己引以为傲却不怎么爱和人说的特质,是对理性和感性的兼具。不愿意说,有一方面是主流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期望是感性越少加分越多,还有一方面是因为能这么总结自己本身就是一件很感性的事情,如果再说出来,这就不是感性,而是感性的三次方幂了...
不过在独处的场景里,这就是件挺不错的事情。你可以傻逼兮兮的吃晚饭时脖子上挂个相机,然后眼神乱窜地找风景。你觉得自己的视线变成了 4:3 的画框,身体仿佛不止能感受温度,也能感受光照是强还是弱。你挨个看路灯的亮度,看前后树枝的影子都衬在哪里。看着天慢慢变地阴蓝发灰,回忆着快门设置多久手不会抖,ISO 调多少才够,就像黑客帝国里面忘了名字的某个配角,眼前全是 0 和 1 的数据流,却能在脑海里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图景。
而在所有这一切的寻找和思考之后,你所期待的,就是捕捉到一个可以击中你心的细节。或许是那种『明天的朋友圈点赞就靠它了』这样的决绝,当然,那种『你好我可以给你照张相吗』的偶遇也不错。在此前你在心里在路上演算了太多遍,猜测了各种可能,所以可以用写代码的手速设置好所有参数,如果它还没溜走,就给它一声快门,保存,盖上镜头盖,再继续期待下一场相逢。
所以也就是买了玩具,要参与一场游戏,读完了规则说明书,就上场期待输赢。但真正把玩的,是对规则的解读和利用,对未知的应变和处理,以及过程中的得失与心情。若是有所得,自然心情大好,也少不了分发各大社交软件装逼。但一无所获,也确实没什么关系。你知道什么是好与不好,所以不要也不需要妥协,你也知道什么是喜欢和不喜欢,所以会勇于选择和放弃。也就是换一种方式发现世界与认识自己而已,不同的是,你提前设置了降价提醒,在京东花白条 12 期免息秒杀了一台相机。
三
在考量拍什么的时候,我总会零零散散地顾虑起拍人这件事。
鲁路修说过一句很赞的台词:『只有有觉悟死亡的人,才有资格拿起枪。』
其实之前并没有什么胆量拍人,可担心的事情很多。比如照片被贴在网上说,遇到一个不会拍照的男朋友还是分手比较好什么的...
但拿起相机之后,就会觉得,终有一天你会遇到想要记录下来的面庞,如果你手中拿着相机,却拍不好照,即便对方不埋怨你,你也会埋怨你自己的。
也所以,今天下午来来回回摆弄了十分钟的室友,用来测算合适的焦距 = =...
但是拍人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据说大部分摄影过程中,其实相机的作用要远大于人。即便是人选景构图精心设计的拍照,但照片依旧会记录下远大于人设想的信息量。你可能只是想拍山水,可山间的云雾,水里的舟船,风掀起的波澜,甚至偶然出镜的路人,都会被忠实的记录进照片中。至少在 PS 之前,你完全无法控制被记录的信息。
当然了,拍人也一定会存在以上这些情况,至少 PS 必不可少。但除了这些之外,其它的问题,就要靠摄影师来解决了。如果画重点的话,是因为人并非静物,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想记录下来的,并非只是一个人的长相。或许还有表情,有情感,有意识,有人物与景致之间的关联。
身边的女孩流连在橱窗前,是相衬还是痴迷。产品经理在聊需求时,是自信还是怀疑。疲惫的员工在凌晨踏出办公室时,会不会流露出笑容。而此时此刻看着屏幕的你,是忘记了自我一切放松,还是无意中被上述场景圈中,透露出一点防御和紧绷。
被拍者有哪些可能性,希望在镜头中呈现什么样的情形。而作为拍摄者的你,希望拍到的是什么样的特质,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沟通和引导被拍者,发现更多可能,赢得被拍者的信任,能让他会心地笑或是酣畅地哭,找到真实,找到兴奋,找到一双放着光的眼睛。就是这一堆毫无逻辑和顺序的问题,在拍人时,却要找到答案。
举个讽刺的例子,在考虑未来购置一个用来拍人的定焦镜头时,会考虑用什么焦段比较合适。忽然发现这同时意味着你在实际摄影场景下,会离被拍人 50cm 还 100cm 左右远(这个距离还要根据人像在画面中的比例再做推算)。如果拍照的人离被拍的人太近,会不会对其造成压力,所以选择焦距相对大一点的镜头,会不会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更好一点。嗯,实际上相对于此来说,有很多更值得考虑的事情。不过只是想说,我在对方是不是人这件事情上,真得是怕到不行...
最后
对于一个文风喜欢在结尾处强行逆转的人来说,我对以上动不动就发散到人生感悟的假大空其实是充满着鄙夷的。
也所以,这只不过是为一场冲动消费洗地而已。毕竟我没能劝服自己,所以得劝服各位看官们,你看,我是有准备的,请不要嘲笑我冲动消费...
夜书于 2017-02-26 03: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