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金看到青岛60岁老人因购买保健品,留遗书自杀身亡这一则消息时不禁唏嘘不已。上一辈的老人,辛苦节省了一辈子,最后却连棺材本都被保健品套了个干净。其实因保健品而闹出人命的事情实在不算少数,但是为什么依旧有人前赴后继的跳入保健品这一大坑中呢?
近几年我国药品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这的确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大家往往把药品和保健品划等号,其实二者是有根本的差别的,从对保健品的定义上来看,保健品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中间的一种形式而已。保健食品是食品,只能用于辅助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那么在这里就给不良商家钻了空子,通俗来讲,保健品之所以一直能忽悠人,一是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疗效,再一个是没用也没什么不良反应。
小金想在这里再次呼吁,保健品不是药,只是作为食品为人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具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但并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也就是说它其实和白菜萝卜一样只是补充营养,维持身体机能,并无奇效。而那些保健品的推销员则把保健品的疗效吹得神乎其神,反正你有什么毛病我的东西都能治,小金想了想,现在的保健品和古时候卖神药的江湖郎中套路真是神似啊!
保健品的恶性营销套路
从上个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保健品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多以药酒为主,我国中医理念深入人心,酒文化也是相当的繁荣,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是很愿意购买这些保健产品的。再到现在经销商以欺诈性质的兜售保健产品,并且重点针对中老年人,骗术层出不穷,老年人实在难以招架。保健食品最鲜明的几个特点:低成本、高宣传、高利润。基于此,商家在营销套路上也是煞费苦心,首先是洗脑,利用免费健康讲座灌输理念,夸大病情,诱惑老人购买;当然还有打亲情牌的,见面就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使劲哄老人开心以表真诚;还有以体验为主的,拉着老人试用仪器,吹嘘疗效;再一个是市面上常见的体检,打着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促使老人掏钱买单,所以请睁大眼睛,避免入坑。
国内的保健品已经花样繁多,在国外也是玲琅满目,甚至消费量远大于中国,但是在国外大家都普遍认识到保健品不能和药物划等号,这和科学管理与公民意识有关,国人对各种保健品和保健方法显然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年轻人对老人需要有耐心,监管部门也需要有作为,媒体需要积极整篇,广告宣传需要严谨,最后衷心的希望各位老者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