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毛毛
今天准备健身的时候,我发现健身直播课又因为特殊原因给暂停了,但是我竟然自然地打开回放课,坚持完成了健身。甚至在某天如果真的有事没有健身,还会有愧疚感。
我竟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健身的习惯!
接着,我便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段话——
习惯是大脑借以掌握复杂举动的途径之一。
神经系统科学家指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基底神经节中,从而使人们腾出精力来关注其他的事物。
“无意中”、“条件反射”这些词语表明了,习惯就是我们潜意识默认的行动方式,而不是一种刻意维持的状态。
但是想要养成习惯,就需要刻意练习。
于是专家们提出了“21天习惯养成”。我一开始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也在自以为是认为概念意思是——我把一件事做21天,就会养成这个习惯了!
接着,便是参加各种打卡活动,可是我发现效果甚微。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过,打卡之所以无效,是因为打卡所需的门槛太低,只需要动动手指,而坚持习惯又太麻烦,不如就用这种形式来代替。
接着就是,为了打卡而打卡,不是因为我做到了而用打卡作为记录。
如果说21天坚持去做是个幌子的话,那这个概念至今还未推翻,恐怕还是有什么深层含义没有去挖到,于是我便开始搜索21天养成习惯的真实含义。
词条上说:
21天效应不是说,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只要经过21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这一新理念、新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能产生效应。这也是许多广告不断播报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里所讲的21天是对新理念、新习惯的中等程度而言的,强度低的、简单的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就可能会形成的快一些,强度大的、复杂的新理念、新习惯就可能形成的慢一些,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新理念、新习惯的性质对形成的时间来说也可能会有影响。但目前尚不知影响有多大,也需深入探讨。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知道,原来21天不是一个明确数字,而是一个范围概念,是需要让一个新习惯不断重复不断重复,到达一个潜意识默认选择的状态。
为什么习惯很难养成
那么既然这件事看起来这么容易的话,我们就不由得想去研究一下,为什么我们很难养成习惯?
要知道,我们大脑往往会沿用既有的思维模式,因此新的行为方式总是难以持久。
实验表明,实验室里的动物在习惯某种新的行为方式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行为回转,重拾过去的老一套。
就像会计学里的一个术语“后进先出”所描述的,最新收获的东西往往最先失去。
这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很难彻底戒掉某种习惯。
在习惯中找寻快乐
但是这时候又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就算不断重复了这件事的频率,比如我们必须每天上学、写作业,但是等工作了之后连看书的习惯也会没了呢?
那也就不得不去承认,对于我们习惯做的事情,我们还喜欢在其中找寻快乐。
我们习惯每天刷手机,那不刷手机,就会觉得非常不自在。
这种感觉可以称为“痒”,它是潜伏在我们内心的一种渴求,当这种渴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不适感就会出现。那些让我们养成某种习惯的产品正好可以缓解这种不适感。
回忆一下,我们拿手机的场景通常是什么时候?
在电梯里尴尬,就拿出手机缓解尴尬;等车的时候无聊,便拿出手机打发时间;晚上感觉很孤独又不想睡觉,就拿出手机刷刷视频寻找快乐……
在我们的种种习惯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习惯正是能给我们“解痒”。
那我为什么会养成健身的习惯呢?因为我不关注于我掉不掉秤,而是每次我健完身都会精神高度集中,能写出来很多普通状态不能写出来的文章,思维活跃,能给我制造出无数惊喜!
如果能对一个好习惯成瘾,找到这些“解痒点”,这就是找到“触发”的关键;所谓触发,就是促使你做出行为改变的底基。
总结一下,对于养成习惯,要先找到“触发点”,再进行重复重复重复,时间一长,潜意识默认这种形式,大脑摒弃掉以前的行为方式,你便成功养成了一个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