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回顾:
先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说出上节课学到的一些水的特征: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等。之后介绍这节课我们会做一些实验来寻找更多水的特征。
由于时间关系,小石子的溶解探究活动我是直接演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后面溶解实验的操作方法。学生主要动手操作红糖和实验的溶解实验。在前2个班上上课时发现,学生对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实验现象是不太关注的(比如将食盐加入水中后,食盐的数量短时间内不会明显减少,水没有明显颜色变化)。在他们的实验现象汇报时也不会提到。
所以我将红糖和食盐的溶解实验拆分成2个独立的实验,并且先做红糖的溶解。在小石子溶解的演示时,学生能基本掌握实验步骤:“观察要加入水中的物体→将物体放入水中(小塑料杯提前分装,学生直接倒入水中即可)→静置观察→边搅拌边观察”。学生完成实验后,汇报的实验现象按照搅拌前,搅拌后分别进行描述。学生能说到:“红糖看不见了,水变色了”,此时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并提问学生红糖看不见了,红糖还在吗?学生能说出水变颜色了是因为加了红糖,所以红糖还在。此时老师可以介绍像红糖这样加入水中后,颗粒被我们看不见了,但是还存在的现象可以称作溶解。让学生掌握科学词汇。
再让学生根据溶解红糖一样,来溶解食盐,对比刚刚溶解的红糖来观察,学生经过前面的经验可以说出食盐减少或者看不见了,水没有变色等现象。最后让学生尝试说明食盐是否还存在。由于没有颜色变化,学生很难描述清楚,我就让学生沾了盐水尝味道,在尝之前告知学生这个实验保证了干净卫生,可以尝。因为加入的盐量较大,学生能明显尝出咸味,此时再让学生判断,食盐加入水中后发生的现象是溶解吗?并给出理由。通过食盐与红糖加入水中比较,学生就知道当一些物体放入水中,逐渐看不见了,但仍然存在(不管有没有导致水变色)这种现象都叫做溶解。
课后反思:
调整教学环节后,溶解红糖和食盐分成2个实验先后操作让学生的关注点不是落在琳琅满目的器材上,而是落在观察实验现象上。
我本来想学习易凤老师贴小标签的方法,后来因为我懒而放弃了,改成了发一次材料做一次实验,再发一次材料再做下一个实验,而且发放前提醒学生不得混用。还是可以起到规避学生器材混用的作用。
至于调整溶解红糖和食盐的先后顺序,是发现学生对实验现象更明显和更多的兴趣更高,表达更清楚,对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比观察,这样调整过后学生对食盐的溶解能有更高的探究兴趣。
在本节课里,“尝”这种观察方法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溶解”概念,理解“存在”的含义。所以我在材料准备上尽量做到干净卫生,也反复给学生强调为什么这节课的观察可以“尝”。让学生在增添学习趣味的同时也牢记操作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