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三句】:
㊣原文: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1、
所谓橐龠(tuo yue):
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就是风箱。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空的风箱。
【第四句】:
㊣原文: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1、
所谓屈,即是竭,穷尽的意思;
所谓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这两句是形容:
天地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规律,像风箱一样,既可以压缩,又可以释放,无形无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那么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一个字,就是道。或许你会觉得这个表述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比喻吗?错了!那是因为在思想的探索进程中,古代的先哲已经为我们提前踩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现在站在这条光明大道上,自然会觉得稀松平常。
但是,在这一条光明大道没有出现之前,在人类的整体意识刚刚摆脱混沌和蒙昧的时候,四周还都是一望无际的荒野,黑影幢幢,迷雾重重,你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也不知道脚该踏向何方,更不知道自己走出的每一步会不会踩到陷阱。
老子——正是这个为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冒险去探路的人。而且,他不仅踏出一条光明之路,而且还巧妙的避开了哲学上很多错误的圈套。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论述老子的思想,很容易走马观花,难以发现他的伟大。若是放眼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史,或许我们立马就会心生敬仰。怎么说呢?
2、
众说周知:
所谓哲学,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先知们在解构神话体系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一座思想大厦。
也就是说,如果谁能够在打破神话体系之后——思考这个世界本质——思考的更抽象,更精深,更有解释力,那么谁就更伟大。
3、
我们先来看西方,西方公认的历史上“哲学之祖”是泰勒斯,米利都学派的奠基人。泰勒斯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的一个秘密:
「天地间的湿气无所不在。」
比如人死了以后会变成干尸,树木死了以后会变成枯枝等等,没有水,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统统都活不下去。所以他最先站出来终结了荷马史诗的神话体系,反对“人格化的上帝”,说出了一句惊雷:
“万物皆源于水。①”
没错,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根本性的突破,代表人类对自身和宇宙万物有了独立于造物主、独属于人的思考。但是几十年后,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却并不满意,反对道:
不对!宇宙的本质不可能是具体的某一种物质,它一定是不定形或者无法限制的东西,所以,万物的本质不是水,而是起源于“无定” ②。
没错,泰勒斯的“水”毕竟是一个具体的物质,这种思考方式本质上还是一种形象思维,而“无定”则并非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它只是一种凭空想象出来的概念,也就是说,“无定”跳出了物质的范畴,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抽象思维方式。所以从哲学发展的理论上来讲,阿那克西曼德无疑比老师泰勒斯的思考更进一步,更上一个台阶。
结果又过了几十年,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同样对老师不满意,继续反对说:
不对!“无定”并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它的真面目其实就是一个字——气。气充满天地,是一种无限且永恒的东西,它要么稀散,要么凝聚,因此形成了宇宙万物。人类没有呼吸就无法存活,宇宙没有气也就不可能存在③。
没错,阿那克西米尼用“气”取代了“无定”,将宇宙的本原再次恢复成一种具象的“东西”,虽然比“无定”更好理解,也比“水”更有说服力。但是,依然没有发现一种超越于万物之上的抽象概念——能够彻底解释清楚宇宙的本原。
由此可见:
他们师徒三人——哲学史上被称为“米利都三杰”——几十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出一个词或者一个字,从哲学上来表述这个世界的本质。
4、
直到几十年后,赫拉克利特的出现,才宣告了古希腊哲学界——那个终极抽象思维的诞生。是的,赫拉克利特在米利都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崭新概念叫:
“逻各斯”(Logos)④。
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古希腊语本中,逻各斯是一个源于动词Logo(说)的名词,其基本含义是“言说和话语”。并由此派生出了一些其他意思,比如道理,规则,尺度等等。 包括我们现在常用的“逻辑”这个词,也是由“逻各斯”演化而来。
所以,赫拉克利特骄傲地宣称:
众神已死,万物的生成皆源于逻各斯。
也就是说:
在西方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将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从具象的“东西”(水、气)或者无法形容的“东西”(无定)提升到了一个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抽象高度——“逻各斯”。也是第一个彻底完成了用“哲学”取缔“神学”统治的思考者。
5、
那么中国的老子有多伟大呢?这么说吧,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们经过整整四代人才走完的哲学历程,老子一个人在周王朝的图书馆里就走完了。
比如泰勒斯说:
“万物皆源于水。”
对吗?肯定是错的!老子就不会这么莽撞的下结论,而是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⑤”
显而易见,老子的“水”只是一个比喻,水的性质和表现虽然接近于道,但绝不是道本身。这一点,老子比泰勒斯伟大。
5、
再比如,阿那克西曼德说:
“万物皆源于无定。”
对吗?不能说错,但是这说了等于没说,在哲学意义上,肯定不合格。后来阿那克西米尼改进说:
“万物皆源于气。”
对吗?当然不对!而且在哲学意义上,这可以说是一种滑坡和退步。
本来他的老师阿那克西曼德已经跳出了“水”这种具象的物质,提出了抽象的“无定”,差一步就可以劈开文明的迷雾,摘取哲学的桂冠。结果几十年后的阿那克西米尼竟然偷了个懒,把老师那个抽象的“无定”又从思想的云端拉回地面,重新定义为一种具象的物质——“气”,虽然表述起来更精彩,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但终究是一种哲学上的“向后转”。
老子就不会这么莽撞的下终极结论,而是淡淡的说: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天地之间,岂不就像风箱一样吗?它空虚可压缩而永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你看,同样都在描述“气”,阿那克西美尼用的是定义,老子用的却是比喻,高下立见。更巧合的是:
阿那克西米尼还认为“气”有两种运动方式,稀散和凝聚。世界上一切存在物,都是由气的稀散化和凝聚化孕育而出。
比如说气在稀散的时候,就会变成火。在凝聚的时候就会变成风,再凝聚就会变成云,然后是水、泥土和石头。那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
所谓气的稀散化,不正相当于老子的风箱“动而愈出”吗?凝聚化,不也正相当于老子的风箱“虚而不屈”吗?
唯一的不同是,老子风箱里的“风”只是一个比喻,只是为了方便描述“道”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定”的状态而已,绝不是一种定义出来的具象化的“气”。
所以这一点,老子比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师徒二人加起来都伟大。
6、
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赫拉克利特说:
“逻各斯”
老子的答案是:
“道。”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像水,像风,像气,飘忽不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摸之不得。既有“说”的意思,也有“规律”的意思。
最初,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于是有人直接译为“道”。虽然,二者还有一定差异性,但从哲学的终极意义角度来说,其实可以互通互用。
也就是说,在打碎神话、建立“人话”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算是平起平坐。
7、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年代。
古希腊“哲学之祖”泰勒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624年——阿那克西曼德大约是前610年——阿那克西米尼大约是前586年——赫拉克利特是前554年(孔子是前551年),那么老子是出生于什么年代呢?目前来说,学术界已不可考。
不过,很多学者都倾向于老子比孔子大几十岁以上。比如有很多记载说:
老子出生于周定王三年(即公元前604年) ⑥⑦⑧⑨ 。
当然,我们在此不必去做那些繁复的考证,不妨宽泛一点,暂定老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所以完全可以说: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们经过整整四代人才走完的哲学历程,中国的老子一个人在图书馆里就走完了。
这,就是老子的伟大!而且,这只是老子在哲学界所表现出来的一部分的伟大。
【参考资料】:
1、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
2、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
3、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
4、《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1、D30、d50、D115》
5、《道德经:第八章》
6、唐代《北山录:圣人生第二》记载:“老氏生于定王”。(宋)慧宝注为:“老子,周定王三年……生于楚国陈郡赖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也。”
7、宋代《李火德族谱•珠公遗墨》记载:“……耳,字伯阳,称老聃,为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珠公即李珠,是宋代人,系李火德之父,老子第六十六代世孙。)
8、宋代《佛祖统纪:卷第五十五·历代会要志十九之四》记载:“周定王三年(前604)……老子生于楚陈郡。”
9、唐代《续高僧传》和明代《佛祖纲目》也提到“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