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天
2015.03.20 周五 晴
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
不舍得提笔,因为写下90这个数字,代表着我的这段学习告一段落。虽然我可以继续坚持,但没了徐老师的关注与回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三个月的时间,写东西真成了一种习惯,我更加坚信徐老师说的,只要你能坚持,你一定就会改变。我也慢慢理解徐老师所说的,人就是在发展变化的,变好是发展,变坏也是发展,坏到极致一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也让我想起今晚看《平凡的世界》,男主角父亲所说的,人过于红火一定会跟着倒霉的事儿。物极必反吧。
最后一天的公开记录,依然说下今天的情况:上班一切照常,最大的变化是,今天上班我没打开电脑,也没刷微信。拿了本心理学的科普书在看,虽然很多专业词汇还有些模糊,但都一一记下,有机会再向徐老师请教。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自己专心跟随徐老师学习,相信成为徐老师的学生一定是件幸福、快乐的事。晚上回家,老公说心脏不舒服,带他去看了急诊,没什么问题。估计是太累了!八点多女儿打来电话,可是老公已经入睡,就没叫醒他。嘱咐女儿没事儿多给爸爸发发信息,逗他开心。想想能有人帮你哄自己的老公开心又不会抢走你的老公,何乐而不为!
最后一天,完满记录!
回想三个月的坚持,从头到尾翻阅了自己的记录,起起伏伏磕磕绊绊,时到今日,一切平稳!我看到了自己的情绪起伏波动,看清了自己的心态彩云替代乌云!感谢徐老师三个月的陪伴与支持,感激的话语尽在不言中,祝福徐老师!
徐少波
回复
你感谢我的陪伴与支持,我也要感谢你的坚持与改变——让我看到了这三个月的价值,看到了心理咨询的价值。
90天,挺长,也挺短。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感谢!祝福!
李克富
点评
足够好的母亲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连载也到了说再见的时刻,今天借用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和各位朋友做个告别。
这个概念是指,母亲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调整自己的适应。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在不被需要时应适时退离。这时,足够好的母亲慢慢地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逐渐减少代替婴儿自我的做法,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孩子开始意识到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妥协,因为他人也有自身的需要和计划。
温尼科特认为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好的母亲,婴儿是不可能从快乐原则迈向现实原则的。足够好的母亲会提供足够但不会太多的抱持,既不忽略,也不会过度地干涉。这种足够好的母亲不同于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路,后者剥夺了孩子某种成长,没有机会去适应外部的挫折。对于孩子来说,不需要理想的母亲,需要通过环境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来为自己的发展过程出力。
是不是有些绕?多好算足够好呢?
我国精神分析的知名老师曾奇峰给这个模糊的概念想出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翻译——60分母亲。这样就好理解多了,及格就行。
好理解了,但不代表容易做到。因为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不被需要时应适时退离。这里面最难的大概有两点:
第一,部分父母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都在那里,无休止地提供各种支持。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这样的父母正在变得越来越多。许又新教授把父母的这种行为称之为“过分保护”,并指出这种行为将给孩子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我一条一条地罗列出来,大家也可以比照一下。
1、独立生活能力差,比如上中学了生活还不能自理。
2、社会化不足,比如朋友少,见了生人说话害羞。
3、性心理不成熟,比如除了父母以外对谁都爱不起来,青春期阶段还是粘着父亲或母亲。
4、自我中心,比如不理解不体贴别人的心情,从来也不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5、不负责任的行为,逃学、打架等“胡作非为”在受到过分保护的儿童少年中是不少见的。
6、两价性依赖,指的是即高度依赖父母,又对父母抱有强烈的不满。
第二,辨别不出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在不停地成长,所以孩子的需要也一定是变化的,而父母却往往会以不变应万变。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父母的以自我为中心,是“己所欲施之于人”,是“固化”的而不是“流动”的思维方式。另外,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和物质层面的需要之外,还有心理层面的需要、精神层面的需要,比如被理解、被体谅。
动物学家用小猴子做实验,做了两个笼子,一个是铁丝的,里面有奶瓶,另一个则用绒布包的,很柔软,还有一个毛绒猴子玩具,看小猴子在这两个笼子之间如何选择。持续的观察发现,小猴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绒布笼子里搂着毛绒猴子,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去铁丝笼子里吃几口奶。
我们人应该比猴子还高级一点,对于温暖、对于情感的依赖绝不会比猴子低,所以千万别把那个叫“家”的地方弄成一个没有丝毫温度的“铁丝笼子”。
日记中的女儿,逃离那个不仅毫无温度而且充满压力的“房子”,是一种良好的自我保护。而她的回归,也一定跟那个“房子”又重新变成“家”有必然的联系。